開創校園重建的新模式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優質校園規劃說明會上,李綠枝建築師與老師們共同研討國內外案例。

撰文/曾旭正(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

   在災後的重建工作中,校園重建是一項艱鉅的工程,政府和許多民間團體都積極地投入人力、物力,期望能重新打造出安全而美麗的校園。在各地不同的推動經驗中,受災嚴重的埔里鎮蘊生了一套全新的校園重建模式,不僅要營造出符合新世紀需求的校園空間,更要透過團隊合作的過程,同時營造出一個關心教育、充滿想像力的學習團體。自199911月以來已有初步成果,以下即簡述此一經驗,提供關心教育與社區營造的人士參考。

   在此次地震中,埔里鎮的各級學校普遍嚴重受損,其中需要大幅度重建者有三所國中和七所小學。在地震發生之後,埔里在地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立即投入災區復建工作,其中,關心校園重建被列為工作重點之一,由都市改革組織(OURs)來協力推動。

   我們的基本信念是這樣的:災後重建是一件複雜的工程,不僅僅是讓空間回復地震之前的狀況,而應該是洗去種種積弊,展現一番嶄新的風貌;甚而,重建不僅僅只是空間的重建,更是社會關係、社會價值的重建。因此,重建的規劃,不僅要重視規劃結果,更要強調規劃過程的安排,讓重建區的人們經由合作重建的過程,培養出對社區認同、對自然尊重、對教育重視的新觀點來。我們在埔里的協力工作即是在這樣的信念基礎上進行。

   初期,在災區混亂的情勢中,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王元山先生即探訪過埔里的每一個學校,一方面了解各校受創情形,一方面鼓勵校方重視重建的規劃工作。

震後在新故鄉積極奔走下,串聯了宏仁國中、南光國小、育英國小、水尾國小,展開新的校園重建運動。

   經過多次奔走及說服之後,有三所學校願意進一步了解。為此我們邀來宜蘭的建築師張仲堅、黃建興、甘銘源、李綠枝等人以幻燈片具體地介紹宜蘭經驗,強化校長對校園規劃的信念,結果的確有效地鼓動起各校從事優質規劃的興趣。後來經過鼓吹,又有兩所學校加入,總計有5所學校同意和我們共同推動校園重建的規劃工作,包括有宏仁國中、南光國小、育英國小和位於郊外的水尾國小、桃源國小。

   有了初步的共識後,我們在1999年10月底即展開一系列工作。首先是自費請

測量公司進入展開校園地形測量;接著在11月中,陸續引介多位建築師與各校進行討論,個別推動不同的規劃活動。最後各校配對確定了五組建築師團隊,都是具有高度熱忱與豐富設計經驗的建築師,包括來自宜蘭有多所學校設計經驗的黃建興建築師;在台大有多件設計作品的李俊仁王立甫建築師;宜蘭的新秀甘銘源李綠枝建築師;負責宜蘭多處公共建設而知名的象設計集團;以及來自台南的杜銘秋建築師,分別依序負責上述5所學校。(註:桃源國小後續改由慈濟基金會認養)

   我們和各建築師團隊依各校的特性,展開多種不同的規劃參與活動。譬如針對學生與家長製作問卷了解以往的校園使用問題;鼓勵學校教師撰文描繪理想之校園;配合學校教學,讓學生描繪夢想的校園;與各教師群討論校園願景及空間需求;與熱心家長討論社區期待;乃至在現場放樣討論未來配置等等。

   在建築師與新故鄉的協助下,各校都能漸次進入重建的想像與討論中。隨著各校的規劃漸有進展,我們自12月起即開始推動五校間的交流互動,不定期地邀集5校的主事者聚會。後來,校方體會到彼此交流與互相鼓勵的必要,遂主張形成聯盟,並取名為「921埔里校園重建學聯會」,每兩週定期聚會一次,由5所學校輪流主辦。

新故鄉結合都市改革組織、人本教育基金會、TVBS關懷台灣基金會共同推動的「創造性的教育重建計劃」,也獲得教育部的認同,圖為規劃成果發表會

   在定期聚會中,各校都報告階段性的工作進度並交換活動創意,不時有令人讚歎的構想。為了讓各校教師與家長了解校園重建的構想與推動情形,學聯會並決議出版「學聯會通訊」,由5校的熱心教師組成編輯小組,我們協助排版印製,發送給關心教育的埔里社區人士和災區專業團隊。

   由於教育部對於未被認養的學校應如何進行重建的規劃設計始終未有明確政策,造成校方與建築師極度的不確定感。為此,我們進一步結合「人本教育基金會」提出「創造性的教育重建計畫」,申請TVBS關懷台灣基金的贊助。

   其中,規劃設計費用的贊助,讓各校與合作建築師更無

顧之憂地繼續開展校園規劃設計的工作;而教育重建計畫則讓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合作,在埔里更有系統地推動教育理念宣導、學校社區化等活動計畫。這項行動也獲得教育部的認同,遂在2000年1月10日,由教育部、南投縣教育局、TVBS、人本基金會、埔里5校及新故鄉基金會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

   有了行政單位的認同,讓埔里五校擁有更充分的規劃自主權,不論在規劃設計時程上、建築師選定及校園建物的處理上,都得以依照規劃之真正需求來自主地推展,奠定了優質規劃的基礎。由於埔里五校的區位、校園條件各有不同,就個別設計而言,建築師與校方都已發展出獨特的設計構想來,在3月4日我們舉辦了一場五個建築師團隊的交流會,建築師在此共同分享操作中的思考、困頓及收穫,也就設計方案提供具體建議。各校的設計構想因此更趨成熟,在這裡要特別討論的是,經由五校互動而激發出的集體產物,最能彰顯埔里模式所發揮的既合作又競爭的作用。

   首先,由於五校集體思考,遂有校園資源共享的作法形成。譬如,在市區內的南光國小,是一個54班的大學校但校地不大,在規劃初期,校長即接受了不必設兩百公尺操場的觀念,主張讓學校多一點綠地,但讓這個構想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是,與南光國小僅有一路之隔的宏仁國中有一個設備齊全的400公尺田徑場,未來願意提供國小作田徑訓練與運動會之用。此一共識,連帶著也讓同樣在市區的育英國小將操場改作大綠地。

   其次,5校間的交流經驗不斷地刺激校方以及建築師的想像力,讓構想持續改善。譬如水尾國小雖然是只有6班的小校,但由於學校教師年輕而積極,加上校長鼓勵參與,教師群逐一再提出想像力豐富的方案來,讓協助設計的象集團都大表歎服;而育英國小規模適中的特性讓班群配置十分活潑,贏得家長支持。

   此類氣氛明顯地感染其他學校,而就自身的條件積極開發更豐富的作法。因此,南光國小進一步調整原已十分合理的空間架構來保存校樹,同時讓建築物更趨於活潑;宏仁國中也積極思考國中教育的特性,期望提供更有創意的空間。這種互動與想像力的提昇是個別操作所無法產生的。

經過這一波校園重建計劃的推動,充滿想像力、符合新世紀需求的校園空間,逐步成形。左為水尾國小動工典禮,右為重建後的新校園。

   第三,學校與專業社團合作,集體地處理行政問題,更有效率和品質。在龐雜的重建業務中,不論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都有許多新的決策,造成個別學校應對上的困難。埔里五校的合作模式讓多項行政業務得以集體地面對,而得到較好的處理。譬如,面對例行的「校長輪調意願」調查,校長們考量學校重建及經營需要一定時間,遂有共識並透過人本基金會與縣府順利協調;其他如校園內已受損但未拆的建築如何處理等,也都得以集體地協調處埋。這對於校方確實有明顯的助益。

   第四,藉助通訊的發行,講演活動的舉辦,確實增進埔里的教師互識進而相互鼓舞。在規劃過程中,為了提供更多觀念刺激機會,我們邀請樹林柑園國中的王校長來分享校園經營與社區互動的經驗;邀請植物學家郭城孟來介紹「自然步道」的觀念和生態觀。這些活動都吸引了各校的熱心教師參加(包括五校之外的教師),活動中彼此分享經驗認識同好,儼然形成埔里的教師聯誼會,將成為下一階段推動埔里教育理念的生力軍。

   正因為合作對校方、家長、建築師及在地的團體都有助益,每一次的行動都讓成員振奮。記得在1月中的某次5校聚會中,水尾的姜校長有感而發地說:「有這次的地震重建經驗,真好!」令人驚訝的一句話,但真實道出大家對埔里重生的大希望!

(200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