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社區之營造--從理論到實踐

彭國棟(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生態社區是指透過社區生態教育、資源調查規劃及保護行動等社區營造措施,期望達成在社區生態環境、社會及經濟、精神及文化等三個層面都能永續的社區。生態社區內的居民以具備生態關懷、生態意識、生態知識、生態決心及具體生態保育行動等為基本條件。其長期目標應包括:

(一) 永續的生態環境。
(二) 永續的社區關係及經濟。
(三) 永續的精神及文化。

 

現階段課題

   社區營造及生態社區之規劃、設計是現階段政府施政的重點工作,也是政府「綠色矽島」、「永續台灣」施政理想的具體手段。特別是921地震後的四年多來,我們看到很多機關、學校、社區正在做全面的重建及規劃工作,腳步快的單位,新的建築物、民宿、旅遊設施及很多的公共建設都已經落成啟用。我們感受到民間的活力、爆發力及效率;但是在很多地方,我們也看到不少違反生態和自然景觀的建設工程和規劃正在吞噬著這片災後大地。例如河川堤防、道路邊坡駁坎、溪溝整治仍然使用大量混泥土及三面工,到處呈現單調、灰色、生硬的構造物。各地的綠化美化仍大量使用外來物種,營造整齊、劃一而貧乏的植生。不當的規劃及工程方法對野生物及生態系產生各項嚴重之影響:

護岸的水泥化,減少物種棲息的環境。

(一) 工程主體、邊坡、駁坎、高架橋樑及附屬之堤防、護岸大量水泥化,產生單調、平直、裸露、少變化、高壓迫感之棲地及景觀,降低自然棲地之美及原始純樸價值。
(二) 相關工程直接造成自然棲地減少、碎裂、阻隔或劣化,為害原有生物之生活及繁殖,降低生物多樣性或使部分物種日漸減少,面臨生存危機。

(三) 工程阻礙物種之移動、遷移,使其棲地窄化,減少活動及基因交流之機會。
(四) 降低人類接近河川、親近自然、休閒遊憩及觀察學習之機會,造成人類和大自然之隔離及疏遠。
(五) 為害工程地點原有自然資源,或改變當地水文、地質穩定、土壤性質及地區排水,影響生態系之長期穩定與平衡。
(六) 不當的植生選擇及栽植方法,引進不適外來物種或長期生長不良,造成工程沿線生物多樣性及景觀劣化。
(七) 各種工程廢棄物,長期堆積或污染,影響野生物及生態系,並惡化各種污染問題。

   上述各項影響都將對本土之生態環境及災區原有的自然美景產生長遠的不利衝擊。

   台灣可以變得很生態、很永續、很美麗,但也可以變得愈來愈不符合生態、愈來愈醜陋。不論河川堤防設計、河川治理、道路橋樑興建、區域水土保持工程、海堤設計、海岸保全、遊憩景觀設計、綠化及美化等工程,均將對台灣的生態及景觀產生廣泛而長遠的影響。

   對於規劃單位及工程師而言,他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工程安全、生態及景觀之多重壓力下,如何以專業之工程技術加上生態知識,使工程安全、經濟效益、社會需求、生態平衡及自然景觀各層面協調共存,是一大挑戰也將是一項重大課題。對於社區居民而言,如何鼓勵、支持或要求合乎生態原則的工程設計,使我們的社區更美麗、自然、生態,也是我們必須要有的常識及共識。

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的生態工法,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生態工法

   在生態學者心目中,生態工法的範圍其實很廣泛,它泛指將生態學的知識及方法運用於工程之規劃、設計、施工及管理中,以建構人和自然界的健全關係的一門新學問或方法。它特別強調自然萬物之生活史及生存需求環境,強調工程之各階段都應重視生態系結構之穩定、生態系環境與物種之多樣性及生物棲息廊道連續性等。所以本質上,它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的工程方法,在英文名詞上,由ecological technology、ecotechnology或ecological engineering 三個字均可看出其涵意。

   「生態工法」最早出現於1962年奧登(H. T. Odum)之文章中。依據Mitsch(1996, 1998)之定義,生態工法是整合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以使二者共存共榮的永續性生態系統設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生態工法諮詢小組於2002年8月之會議中,對生態工法曾有如下之定義:所謂生態工法是指基於對生態系統之深切認知,與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而採取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以減少對自然環境造成傷害。

   生態工法包括五項基本理念:

  1. 它以生態系之自律能力為基礎。
  2. 它是生態理論之真實試驗。
  3. 它必須依賴系統性的研究。
  4. 它將為人類保育非再生能源。
  5. 它有助於生物多樣性保育。

生態工法之應用

   由於各界已逐漸體認到生態工法之重要性,在實際應用方面目前已涵蓋下列各層次:

(一) 以生態技術之新設計,取代原來人工或能量密集之作業系統俾解決各種環境問題:例如廢棄物處理,原來的廢水處理廠、沉澱池及清潔設施,都是高度消耗能量的操作過程。生態工法則建議以人工建造濕地,利用太陽能及生態系統之過程解決問題,減少人類對非再生能源之耗損。

(二) 對已受損生態系統之復育及減輕開發活動之為害。生態工法可以在這方面提供更多的設計上之建議。目前應用生態學或復育生態學皆以此為研究重點。

(三) 自然資源之經營、利用及保育。一方面可以讓人類自其中獲取福利及服務而又能兼顧生態系之健康及完整性,不致引起非預期的生態改變,例如對農業、森林、草原及漁業之經營。

(四) 人造環境中有關生態系及各項建設之整合,例如景觀建築、水利、交通、公路建設、都市規劃及綠美化工程。

生態河道加上兩側的小濕地,讓桃米茅埔坑生態公園充滿生機。

   近年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北科技大學、中華大學、中興大學、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等單位已陸續舉辦多次生態工法相關之訓練班及研討會,無論在觀念及技術上已有相當基礎。

   公共工程委員會更在92年10月25日舉辦全國生態工法博覽會,在陳總統帶領下發表六點生態工法宣言:

(一) 用「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尊崇自然、追求永續」作為永續台灣的指導原則。

(二) 基於對生態系統的深切認知,為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應採取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最小的永續系統工程,以達到經濟、環境及社會公平兼容的目標。

(三) 政府應優先採用符合生態原則的工程,以建立綠色家園,恢復台灣山川地貌、生物多樣性為重點。

(四) 建立產、官、學、研及社區居民、地方保育人士等多向溝通交流管道,以匯集政府、產業、民間三股力量,落實生態社區與永續發展的目標。

(五) 避免過度開發、超限利用,結合工程與生態,融合人文與環境,將尊重與關愛及於每一個人、每一種生物,促進人與環境的共生共榮。

(六) 致力推動環境、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工法教育,以追求「永續發展」的氣魄和格局,讓台灣回復美麗風采,讓大地重現盎然生機。

   可見生態工法已成為全國之普遍價值。

紙教堂及其周邊17座大小不一的生態濕地,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棲息環境。

生態工法基本指導原則

   (一) 設計必須符合生態原則

   只有符合並應用自然生態系特殊屬性之設計才最有成功之可能。設計上若能考慮自然生態系結構及運作過程,則能把自然看成設計之共同且相容成分,而不是待克服之障礙。

   自然而平衡之生態系主要係依照下列各種屬性以進行運作,發揮正常功能,進行生態系經營或工程建設時應充分瞭解並遵守。

  1. 多樣性及複雜性:自然生態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多樣性及複雜性。它們涵蓋不同物種、物種內之不同基因及不同生態系。為了維繫生態系之最大生態應變力及自律活動,必需儘可能維持或營造地球上最具多樣性與原始狀態的荒野及所有的多樣化環境。一致性或缺乏多樣性之生態系,如單一樹種、草種、單調或缺少空隙之棲地,都將會因減少功能性及結構性之多樣化而降低生態應變力,導致易受害或失敗。
  2. 相互依賴:生物多樣性並不只是一堆物種之集合,物種和環境各因子之間具有高度的動態平衡和複雜的脈絡關係,彼此作用及影響。整體依賴個體,個體也依賴整體。一個過程之產出將提供另一過程之輸入。任何工程建設或物種之增減可能引發的影響,常超越我們所能想像的範圍。設計時應把工程地點之上、下游及整個生態系中相關物種之密切依賴關係做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3. 物質及能量循環:生態系中物質與能量之交換及流動,形成環狀且永久的循環圈。要隨時注意其循環之路徑、再生性及退化情形。工程設計不能對物質及能量循環產生不利之干擾、阻斷或改變。
  4. 應變之彈性:各種自律生態系皆存在競爭及合作之平衡,具有應變能力才有較大的適存潛能。永續的生態系經營,必須充分瞭解當生態系受干擾後,其修補應變力及生態應變力受影響之情形。
  5. 成熟及共同進化:自然的自律作用常以演化之過程而表現出來。隨著生態系組成份子之增加及複雜化,生態系會轉趨成熟,並和其周遭大環境共同演化。工程設計時應考慮棲地環境及所有物種之自然變化過程,預為籌謀。
  6. 適當之面積:生態系之正常運作常需要有最小之面積限制以維持各物種之最小存活數量及族群。各種不同用途之土地間也有其最適之面積比例,例如生產地對荒野地之比例、高灘地自然植生區對河濱球場及公園之比例。最適面積比例事實上常受工程人員及地方首長之環境倫理及價值觀而受扭曲或偏差。
  7. 永續性:如果能貫徹生態原則,則所有自然之真、善、美皆得永存。特別是美,它是代表各種綜合因子永續生存,共同進化的綜合性指標。自然之美,自然而然,不需人工修飾,超越社會價值評語,但卻令人心曠神怡,感動震懾人心。自然倫理學大師李奧波曾說「一件事情要是傾向於保存生物群落的整體性、穩定性及美,便是對的。若它的傾向不是這樣,那麼它就是錯的」。工程設計時,不可不注意。
  8. 混沌:混沌為大自然特色之一亂中有序也是它的特徵,混沌或不預期之各種小干擾雖會對局部生態系產生暫時影響,但它們會慢慢融入自然平衡及循環中。設計時只要掌握大方向,則短期的一些小干擾或不預期之改變,是不會影響整個系統設計的。

   (二) 設計沒有統一標準,應因地制宜

   由於自然生態系之複雜性及多樣性,所以每一地方、每一生態系均有其特色及差異。另外,也要考慮地方之文化背景,如果一開始就有地方社區及人士之參與,不僅可自其獲得許多有關當地特殊情形之資訊,亦有助於設計案之執行及推動。

   (三) 維持較寬廣及獨立的設計功能需求

   生態系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所以設計之功能需求應維持較寬廣之彈性應變空間,並應有失敗預防措施。要兼顧萬一發生意外或失敗時的安全措施(fail-safe)及免於意外或失敗的措施(safe-fail)。

   (四) 設計應注重能源及資訊效率

   所有設計物之施工及維護應儘量多用太陽、風、地熱等能源而少用石化燃料,多用當地或短距離運輸之材料。當真正能把自然之運作過程及自律能力充分融合運用時,我們需要的施工或維護的能源及資訊就可以減到最少。

   (五) 肯定設計本身之價值及目標

   生態工法之設計目的乃在使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雙方均獲得利益。它也可能是將來唯一可兼顧開發和生態,讓人類走入自然,讓自然走入日常生活的工程方法。就理想、道德、美學、永續、性靈、倫理等各方面來看,都值得我們大力推荐生態工法。只有認清及肯定這些價值,才有成功的機會。工程人員也應該記住「第一百隻猴子的故事」,勇於做生態工法的先知先覺者。

水域環境是野生物匯集交流最豐富的地方。

社區工程規劃之生態原則

(一) 選線及規劃時減少及避免在原始、自然且未受到破壞之自然區域進行道路開發、改變及干擾。

(二) 工程通過河川、溪谷、濕地及森林等生態豐富及敏感區時,應有特殊之調查及減輕干擾之對策,例如高架、隧道、涵道、棧道。並將工程規劃融入自然,儘量減少挖方及填方,避免破壞地形及土壤原有穩定剖面。

(三) 廢棄土石應有嚴格之處理計畫,執行遠運、指定適當地點堆放或其他適當處理。開挖及切割、整理剖面應避開豪雨季節。不當的土石處理是所有生態及污染問題的來源。

(四) 植生規劃應採生態綠化

1. 多用原生物種,少用外來物種
2. 多用小苗及容器栽培之種子苗,少用大苗或野生苗
3. 栽植多樣化及多層次
4. 減少人工修剪、干擾及為害
5. 減少外來草坪,增加原生草原
6. 增加綠被率,維持大綠地
7. 建立活化、多孔隙及多變化棲地
8. 建立混植密林區或荒野區

(五) 多用原始材料、減少人工舖面及不當之構造與裝飾物

   傳統之工程規劃常充斥大量之水泥構造物,例如停車場、步道、水溝、花台、花壇、圍框及各種裝飾構造物,使用太多水泥,造成太多不透水舖面,不僅占據植物生長空間,也影響各種野生物之繁殖及生活。生態化的社區工程景觀、廣場、民宿、餐廳及邊坡、排水設施規劃建議多利用石塊、卵石、原有土壤、草本地被植物、二次利用材料、木竹等營造透水性空間,並減少柏油、水泥、磁磚之使用、邊坡噴漿、U型三面工及不當裝飾性構造物。

(六) 創造保育美學及地方特色

   設計理念要從長久、精緻品質、自然文化、大地倫理、人類親生物性、鄉土性及保育美學等著眼,也要能表現出自然美、原始美以及地方個性或特色,而不是過分、千篇一律的人工雕飾。例如在楊梅、新竹、竹山、莿桐、朴子、埔鹽、茄苳等以植物命名的城市路段,可以其代表的楊梅樹、桂竹、莿桐、沙朴、山鹽青、茄苳樹為綠化主體,營造道路沿線不同特色。各地休息站及收費站規劃應和在地文化、地理、氣候相配合。

(七) 規劃、營造有生命力的生態水池、蜜源植物區或誘鳥植物區

   在傳統的景觀設計及造園藝術上,水池是一項非常受歡迎而且重要的設施項目之一。所以在各種公園、綠地、社區、庭園、校園及遊樂區均可看到大大小小、形狀、深淺及構造不一的水池。水池已是台灣地區都市及社區之重要地景元素。

   水域環境是野生物匯集交流最豐富的地方,不論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蟲類、昆蟲、魚蝦及各種水生植物,均會受到水的滋潤而大量繁殖聚集。

改變人類對自然的態度,營造和諧共榮的環境,才有可能邁向永續發展。

   另外,高速公路休息服務區、各地道路交會或交流道附近之廣大區域,如能利用適當之空地與水源營造生態化水池、 蜜源植物區或誘鳥植物區,不僅具有景觀、休憩、教育功能,更可為道路沿線增添一些適合動植物生長之生態空間,彌補因為開路而減少的濕地和自然綠地,對活化道路生機及生物多樣性保育具有重大而直接的貢獻。

   很可惜的,目前我們所看到分布各地的大小水池,幾乎都太人工化,池底、池岸都是水泥與垂直堤岸,形狀都是平整之四方形或圓形,加上缺少動植物生存所需之多孔隙空間、平緩池岸與水生植物,所以容易變成死水池,生態價值不高。為配合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育之潮流,也為了創造更多對野生動植物友善而且適合他們生活與生存的水池,提昇城鄉之生機與生態品質,生態水池之規劃設計也成為很重要的景觀規劃項目之一。

(八) 利用工程邊坡、社區下空地及各種空間進行棲地復育及改善,營造連貫及大面積之生態廊道。例如規劃栽植鵝掌藤、普拉特草、馬蹄金、鳳尾蕨、魚腥草、車前草、觀音座蓮或生態池,並予以有效之灌溉、整理、維護,以免成為髒亂之根源。

(九) 採用排水系統分散、截流、長坡低矮及多段化、多孔隙及多坡向等方法,避免過分集中及大量水泥化之排水設施。

(十) 工程跨越河川及排水溝時,其涵管、集水井、護岸、堤防、河床之處理均應把握平緩、多孔隙、天然材料、營造多樣化生物棲地之原則,並考慮各類生物之生長、活動、繁殖、遷移等不同行為之需要。

(十一) 裸露牆面、堤防、護岸及橋面下之裸露水泥面,宜種植薜荔、地錦、馬鞍藤、濱刀豆、虎葛、三葉崖爬藤、金銀花、猿尾藤、台灣木通等攀爬性及垂掛性藤本植物,以增加綠意,並強化生態功能。

(十二) 所有栽植區域之土壤應採用含有機質的壤土,不能使用一般填土之石礫、粘重土或貧瘠的底土。植穴開挖應夠大夠深,栽植時及以後每年至少應施用有機肥料1-2次,要用愛心和耐心,對於各種綠化植物應予以裝設灌溉、施肥等設施及進行管理維護作業。

生態社區推動策略

   生態社區之推動策略應包括:

(一) 生態教育及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出版。
(二) 生態工法理念及實務之引進。
(三) 生態綠化理念及實務之引進。
(四) 社區生物多樣性及河川、濕地、森林等具體保護行動。
(五) 生態與傳統產業、文化產業結合之研發及輔導。
(六) 有機農法之輔導及推廣。
(七) 基礎產業之精緻化及個性化。
(八) 社區福利及文化工作之推廣。
(九) 在地保育及社造團隊之輔導。
(十) 解說專業及服務行銷理念之建立。

   其推動原則及要領則應包括:

(一) 由下而上:由在地人之心態及觀念改變開始;凡事由下而上形成。

(二) 居民參與:在地主導,專家協助。在地為主,外力為輔。

(三) 社區觀點:瞭解在地危機及機會,產生在地驅動力量。

(四) 創意、特色及精緻:展現獨一無二、別出心裁的巧思和構想,學習他人之精神與經驗,而不是模仿或拷貝,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社區是完全一樣的。並需加上長期耕耘、無怨無悔的用心、愛心及細膩的心,才能夠使社區展現出品味、質感及精緻度。沒有鄉土生命及在地價值的產品是不會引發感動、共鳴、激勵、肯定及讚賞的。

(五) 人性關懷、學習及成長:社區營造絕不是單純而有效率的執行一項計畫或工作,而是長期的型塑共識、一起學習、一起投入、不斷成長,要有人性之關懷、在地生命力之關注及對在地文化之尊重。

(六) 生態為體,產業為用:活絡而永續的經濟是社區營造的核心思維,生態社區營造需以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為基磐,以發展永續社區產業為目標,提供優質之生態旅遊、居家環境及經濟收益為著眼。

 
生態為體,以發展永續社區產業為目標。

(七) 上下同心,堅定決心:所有人應有共同之理想、理念、內聚及共識:

  1. 大局著眼,小處著手。
  2. 要有非成功不可的決心和責任心。
  3. 玩真的,否則不玩。
  4. 堅信有開始就有機會,長期而持續推動,不輕言放棄。

(八) 有效分工:居民、政府、專業團隊緊密合作,人力、物力、知識力,三力合一:

1. 硬體、設施之規劃及經費籌應:由政府及專業規劃團隊協助社區居民辦理。
2. 施工、營運、行銷及維護管理:由社區居民及在地社區發展協會主導辦理。
3. 協調、諮詢顧問及後續研發:由專業團隊協助在地社區發展協會辦理。

(九) 開放與交流:隨時保持社區之意見、參與、組織、工作機會、資源之完全開放。對外尋求人才、技術、經濟、資訊及城鄉之交流。

 

結論

   生態工法的起源和用意,就是人類覺悟到自古以來的「人類中心倫理」是今日世界生態浩劫的主因,唯有改變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尊重自然,師法自然,向「生命中心倫理」、「生態中心倫理」及「深層生態學」學習,肯定自然萬物的價值,營造和自然萬物和諧及共榮的環境,台灣的工程開發建設及人類社區才有可能永續發展。

   二十一世紀是全球人類深刻體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而且願意為保護整個地球生態系而改變觀念、改變制度,提出具體行動方案的新世紀。新的環境倫理及新環境典範正在各個角落萌芽茁壯,也有更多人願意為永續環境之經營理念而付出,沒有人會願意做這一場生態革命的永遠缺席者。我們衷心的期盼,所有的改革行動,就從每一個居民的工作及居住地點開始。我們也希望大家能全面推動生態工法及生態綠化,為生活生態化,生態生活化,做一次最成功的驗證。

   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已有十年的歷史與經驗,將來社區發展的問題已不是一窩蜂興建各項活動中心、遊憩設施或休閒公園等硬體建設問題,而是應如何提高社區之自然及文化特色,維護社區生物多樣性,提高社區生態及景觀美學,以發揮生態及經濟之永續發展。衷心期盼我們的社區規劃團隊及所有參與社造人員,在營造社區多元價值及基本設施之同時,能展現對台灣這塊山川土地及自然萬物有更多、更細膩的生態專業、疼惜、關懷及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