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火花 —台中縣豐原市中陽社區

撰文/張明純  攝影/彭雲祺

   走進綠意盎然的中陽公園,夏蟬已經開始鳴叫,和三年前比較起來,這裡的草木長高長壯了,植物也更加地多樣化。

   實在很難想像,九二一大地震前的中陽公園,還是黃土一片、土石橫陳,僅有數棵黑板樹及剛移植來的大樟樹,勉強撐起「公園」的樣子。為公園增添不同色彩的,大概就是地震後滿布其中五顏六色的帳棚了。外宿公園二十多天的人們突然發現,這社區唯一的綠地,還真有點醜!

   這一場地震,意外促發居民開始思索,土地與人的關係,公共設施與社區的責任等問題。

 

樟樹爺爺啟蒙社區意識

   隨著地動驚悸的趨緩,生活逐漸回復常軌後,有的居民開始在中陽公園整地種菜,或把家中多餘的植物拿來栽植,公園不再像是不毛之地,但卻顯得有些紊亂失序。

   地震隔年,賴榮祥醫師庭院裡的百年大樟樹,因為生長茂密,影響一旁的老屋結構,賴醫師打算將老樟樹移植到公園裡。

「千人一束愛鄉土」是中陽社區營造的重要切入點。

   移植樟樹的想法,讓台中縣父母成長協會執行長羅隆錚,找到了推動中陽社區營造的切入點。

   「老樟樹就像是社區的長者,與居民有了深厚的情感,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怎麼能夠隨便移植?」他希望社區能像處理一件「大事」般,同時藉機找回對土地失落已久的情感。

   二OO二年一月六日,「千人移樹愛鄉土」活動當天,上千位社區居民為樟樹爺爺繫上祝福的紅色絲帶,眾人牽著纜繩,踩街步行了五百公尺,護送樟樹爺爺到達中陽公園。

   「樟樹爺爺搬家的活動,讓我們清楚的體認到一群人可以共同把一件事辦好。」中陽社區社造員黃成中表示。這次活動對中陽里民,具有「啟蒙」的作用,居民也對參與社區日後的大活動不再陌生,並逐漸瞭解社區營造是怎麼回事。

鐵三角打穩社造基石

   這兩年,台中縣父母成長協會扮演著中陽社區自主營造的重要火車頭,適時扮演提案與規劃的角色,在里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全力配合下,一同陪伴中陽社區學習、成長。「父母成長協會就像是導演和編劇,我們搭了一個舞台,讓扮演演員的居民們在上頭盡情發揮,一邊演戲的同時,邊教導居民怎麼做、如何自己來。」黃成中打著譬喻。

   不同於許多社區內部的對立衝突,中陽社區在里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台中縣父母成長協會的三方協力配合下,形成了挖掘中陽社區無窮潛力的「鐵三角」:羅隆錚是精神領袖,黃成中則是統整居民意見的企劃師與規劃者;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素惠是社區動員與溝通的操盤手,而里長黃英瑜則是對外的最佳公關與行銷,以及所有人都服氣的溝通橋樑!

    這樣的組合,讓中陽社區社造工作的推動,分工而和諧地往前邁開大步。

挖掘中陽社區無窮潛力的「鐵三角」:羅隆錚(右一)、黃成中(左二)和王素惠(右二),以及黃英瑜里長(左一)。

老人,是最佳的人力資源

   地震後呈現紊亂的中陽公園,一直是黃英瑜想要改善的目標,社區營造的推動,正好為公園帶來脫胎換骨的機會。

   為了引導大家談出對公園的想法及需求,在推動的第一年,黃成中經常到公園請常在那邊休息的老人家提出改善意見,大家也紛紛拋出環境髒亂等問題。成中和一些義工就在公園裡站崗,勸導、監看,一路下來,讓居民深切地感受到週遭環境的改善。公園的轉變,也引發環保工隊的成立。

   每天,中陽公園總有一群閑來無事的老人家,或聊天、或發呆、或打盹,談話的內容不外乎東家長西家短。黃英瑜里長認為這群老人家是推動社造最佳的人力資源,他三不五時和老人家們溝通,與其坐在公園裡聽收音機、打瞌睡,不如起來把公園整理得漂漂亮亮。

社區營造的活動,讓許多長輩不在無所事事,也讓社區活力充沛。

集體創作中陽公園

   「公園就是一張中陽文化地圖,已經是居民的生活創作!」黃成中如此形容公園營造的過程。

   除了周圍四排豐原市公所種植的黑板樹外,這兒的一草一木,都是義工親手種植的。公園的空間規劃,擷取了里內台中縣第一號作家張麗俊所代表的文學意象,以數十棵櫻花構築起「歷史人文步道」。

   當義工陸續整理樟樹爺爺附近的園圃時,意外發現土表不到二十公分處,全是當年包商興建活動中心時,隨意棄置的土方,義工們整整花了半年的時間,才把其中兩大塊園圃以人工方式篩漏掉泥土,挖出所有石頭並植上草皮。

   一算,竟整理出上千顆的礫石!總幹事王素惠靈機一動,何不廢物利用來畫石頭呢!

   二OO三年十月二十六日的「彩繪石頭」活動,再次成功地攪動了社區。當天有四、五百人參與,每個人搖身一變成為素人畫家,讓人眼睛發亮的作品一個接一個出現,所有的作品全部布置在「歷史人文步道」兩旁。整個中陽公園,不折不扣就是居民共同玩出來的即興創作!

彩繪石頭活動再次擾動社區,而這些亮麗的作品也成了佈置文學步道的好素材。

   當初,看到義工們一點一滴的篩土、挖石頭,有里民不忍大家這麼辛苦,要出錢請包商來整理。大夥商討後,決定婉拒對方的好意。「他們不願假手他人,也不甘心只能看著包商做、自己卻無法動手;」黃成中點出長輩們的心情,「這些老人家呵護公園,就像呵護自己的孩子,連拔草都是一根一根地拔!」

   一座公園的觸發,帶動了一整個社區的活化。

 

震出豐厚的文史肌理

   在九二一地震過後沒幾天,黃英瑜里長在聚星觀遇到七十七歲的蘇煥松,拿著相機猛拍,黃英瑜不解地問他:為什麼一直拍這座廟?對方回答:「這座廟是我日籍老師高橋正男的爸爸籌建的,他請我拍幾張照片寄到日本,證明聚星觀真的沒被震倒。」言談間方才明瞭一段跨越台日族群界線的情義故事。

   一九二O年代,擔任豐原郡頂街派出所所長的高橋央,目睹眾多台灣先民的無名骨骸被棄置在田野間,於是商請烏牛欄聞人林慶全夫人出資,於一九二九年興建納骨堂聚星觀以安置數百具遺骨。

   「聚星觀」名號及堂中對聯,是出自張麗俊之手,他生前積極參與豐原地區的公共事務,是極富民主思想的知識份子。他的故居「南村草堂」就在中陽社區內,已被縣政府列為「台中縣第一號作家之屋」。

   聚星觀,高橋央;南村草堂,張麗俊,之前沒有幾個人知道中陽社區裡,竟有著如此豐厚的文化資產。

   「不知道社區的文化歷史,生命就會無根。」不斷強調「愛鄉必先知鄉」的羅隆錚呼籲。他在從事文史調查的過程中與高橋正男聯絡上後得知,高橋央返日後一直很掛念聚星觀,臨終前囑託次子高橋正男務必返台參拜。從一九六六年起,高橋正男隔兩年就會回聚星觀參拜,但年過八十歲後體力漸衰,逐漸無法定期返台。

   如此豐富的文化瑰寶隨著社區田野調查陸續建構後,二○○三年,將聚星觀每年中元節都會舉行的傳統普渡延伸為「文化普渡」,這次的活動社區居民的參與率高達九成。當高齡九十一歲的高橋正男帶著太太與兒全家現身聚星觀的那一刻,在場所有人無不感動萬分,高橋正男並獲頒為「豐原市榮譽市民」,他也將父親託付的使命繼續傳給兒子。這段超越族群、土地文化界線的綿延情誼,讓中陽社區的幹部們紅了眼眶。

日治時高橋央所長(上圖)商請林慶全夫人出資,興建聚星觀安置數百具遺骨。二OO三年中元節其子(右二)回聚星觀參與參拜。

拉出新局

   中陽社區的文史調查成果,在二OO三年起逐漸編入學區南陽國小的鄉土教材,中陽文史資源的重構,也為豐原市歷史找到新的答案與線索。參訪過林語堂故居與與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後,張麗俊的後代子孫開始意識到先祖遺留的詩書典籍、器物與歷史照片,應當成為文化公共財,與社區發生更密切的關係。

   社區的有心人士也開始商議想買下聚星觀旁邊的空地,興建南村草堂紀念館與未來負責規劃社區發展的中墩文教基金會會館,與中陽土地公廟、聚星觀、地藏寺構成中陽文化教育中心。

   「這是個十年大計劃,我們不急著馬上實現,但會一步一步慢慢推動。」羅隆錚堅定地說。

    中陽社造方案推動的第一年,居民處於被動配合,第二年時慢慢有自己的看法,「到了第三年我還沒開口他就先說一堆,列了一堆工作與想法等著我整合。」黃成中敘述。

    地震後,中陽社區在推動社造的過程,改變的不只是公園與社區的環境,在那張張祥和與帶著微笑的憨厚臉龐裡,我看見來自那生命與土地情感交會的動人火花!

 

本文節錄自《地動的花蕊》一書/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4年出版

透過社造的推動,帶動人與環境的改變。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