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淵ㄟ石頭厝

內加道早期移民使用的是最原始與容易取得的材料來興建房舍,比如竹材、茅草、泥土是主要的建材。

「我尚頭仔是蓋茅仔。我那陣出世的時,厝不是土角,這壁用那柴,柴(板)剖成整條整條,給立立耶!面頂就蓋那茅仔,才用看是竹或柴給壓住,再用鐵線挽咧住,就(黏)著了。到尾仔才蓋蔭仔瓦,蔭仔瓦就用土角。土角我還有印到,土給牛踏踏耶,再緊倒。一個土角斗安咧啦。現在若要踏、要踏,下角要修修耶,再曬乾,才疊起來。疊整條,要用,再擔來用啊!」(林清戶口述)

65歲退休的老農林淵於1977年刻出取名《何仙姑》的首件石雕作品。1980年四月,埔里仕紳黃炳松以3萬元買下林淵六十幾件木石雕作品,是他首次售出藝術創作品。同年,《埔里鄉情》以專文刊載林淵事蹟;《聯合報》也出現林淵報導;又有林淵首次石雕創作展,於前埔里鎮長周顯文的別墅庭院推出。迄至1981年間,除了有各家媒體後續採訪林淵,朱銘、席德進等國內藝術界人士亦相繼來訪他的內加道家屋,甚至法國知名原生藝術家杜布菲還來函肯定林淵創作,可謂林淵創作經藝文界發掘,旋風式地受到了各界矚目的關鍵年代。

921災後重建的林淵樸素藝術紀念館園區內棚架。

八七水災後林淵自力打造了土角家屋安頓家小,1980年林淵運用了他開始售出藝術作品所賺來的錢,營造石頭厝工作室,並於該年年底落成後正式啟用了。林淵為何動念營建他的石頭厝工作室?這間石頭厝的初期使用狀況如何?這是本基礎調查追溯此建物歷史沿革不可或缺亟需考據的重點。

「(我祖父)他每天刻。路邊到處放。沒地方存他的作品,所以他就蓋工作室來存(放)他的作品,(那裡也)是他創作的地方。」(林日火口述)

當本調查從上述指涉的作品存放功能,來觀察林淵工作室的空間配置,則更能夠充分理解今整座林淵樸素藝術紀念館區範圍內,除了石頭厝的建物主體外,還有仿效當地「香菇寮」營建工法的兩座半戶外儲藏空間,以及土角厝蓋法的另一間獨立儲藏室,後續繁殖增生出來,而為創作顛峰期的林淵,提供了更能夠充裕運用的整體工作室環境。

林淵長子林清戶則提出了林淵造屋的另一個說法。「那當陣阮尚小漢的小弟要娶某,要給伊住安咧。」我們於是初步歸納,林淵在1980年間營建的石頭厝,原本營建構想是冀望它兼具創作工作室及家屋的複合式空間功能。

再者,林淵當年退還建築師專業繪製的工作室設計圖,決定自力造屋,則後續帶來了石頭厝營建模式的重大轉折。

「黃炳松幫(我祖父)他找建築師。設計圖拿來以後,因為祖父看不懂,怎麼蓋?就把它送回去了。後來,他就是像我們以前房子,三合院都是我祖父跟我父親蓋的,他就用那種土法煉鋼的方式,自己慢慢蓋上來。他用自己的方法下去蓋。就用當地的材質,反正石頭、木材、建材都是用當地的。因為他做石雕,他想蓋一個像城堡一樣的房子,有他的味道。那也是他的一個創作。他很喜歡做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林日火口述)

林淵石頭厝當年是繼內加道雜貨店,村莊內出現的第二棟兩層樓高建物。根據林清戶口述,他們蓋兩層樓高的石頭厝工作室,用掉了起碼四百公斤混擬土,林淵當時營建總支出,則不下四百多萬台幣的額度。「就(阮老爸)伊設計,阮來做。那當時請三、四個工,給阮鬥腳手。跟阮兄弟仔,總共七、八個,大家鬥起。起幾個月仔就起好啊!」

林淵石頭厝前院所擺設的林淵創作石雕

以下是林淵石頭厝營建參與者林清戶,回憶當年該建物營建過程的口述記錄:

(阮老爸)伊那陣有賣一寡石頭的錢,講要蓋一間石頭厝。差不多石頭緊疊、緊疊,再弄那柱仔,攏綁鐵筋啊。頭仔就用鐵仔打地基,再控菸仔土(水泥)。那不是用這湳仔控(混凝土)耶,較早用MeKiSa,你知影否?用一個不很大個,在那兒鍬菸仔土鍬鍬耶,再給倒出來,再控安咧啊!起厝的鐵筋。柱仔攏弄好,先用菸仔土控啊!

疊石頭。要多闊?一直疊、一直疊。外邊疊斜耶,內底疊直耶。(地基打好、柱子立好),再疊壁,內底攏平耶,外邊斜耶喔安捏才會勇啊!下底幾丈,斜斜,石頭疊起來,疊到這裡,就比較少石頭了。你知否?這落去,石頭真多啊!地震搖,搖不動,就是這樣。

(一樓頭前用磚仔)。用磚仔、石頭弄。磚仔是叫師傅疊的。

(頭前為何不用石頭砌牆?)(阮老爸仔)伊講那較歹疊。較歹看啦。對啦,用磚仔較好看。(疊磚仔是師傅?)東光這裡。(疊法?)嘛是這樣,菸仔土疊起來。磚仔要濕。我這間厝(指林清戶住屋)就(阮老爸)伊起耶啊,同款疊法,門也是這樣弄。

(為何三個門?)那就是內底隔三間的份,就對。中間一間,邊仔一間,另一邊嘛一間。要弄三個門,就是無隔,一間闊隆隆,那三間份溜。像要隔三間份。無伊為何弄三個門?頭前就(磚仔)疊好。(二樓)面頂也要弄鐵筋啊!這土腳平耶,攏要弄鐵筋,再控安咧,邊仔再疊磚仔。(二樓)邊仔攏疊磚仔,中央有鐵筋上去。(二樓)面頂無弄那麼多鐵筋。中央有(鐵筋)啦。

(面頂嘛有鐵筋的柱仔。那中央有一條。)是。你無看那四邊攏疊磚仔。(二樓土腳?)鋪鐵仔再控。鋪鐵仔才會著。就跟咱起樓仔厝同款啊!光差弄石頭安捏。(二樓)面頂就中央有弄鐵筋。你無看那用磚仔?(四邊?)嗯。 (二樓)那磚仔阮家己疊耶。那陣子就喊一些工,就家己疊家己做。厝頂第一步就桁仔弄落去,角仔你知否?柴角仔就釘落去。大支這柴就是桁仔。細支這撐開就是角仔。角仔弄落去,再蓋瓦,才有法度。那支桁仔,這角仔弄落去,你看瓦要起多闊?釘多闊?

(瓦從哪裡買來?)屏東。伊講不要起跟人家同款。要起藝術厝!同款起法,形無同。就起那個用抽的瓦,再起落去,再壓磚仔。颱風若掃過,(瓦落下來),再疊上去就可以。(阮老爸疊瓦的)手法就還是以前古早式耶啦。古早攏疊安咧。較早古早咱這裡,這些瓦嘛攏疊同款。現在無安捏的厝啊。那也弄這個,叫做菸仔土瓦,以前跟伊同款蔭仔瓦,一塊咬一塊,那現在無啊啦。伊那間石頭厝蓋法同,形體蓋無同。伊家己轉變耶。伊講這是藝術厝,跟普通厝不同。那斜度同。但那相結,無同啦。

釘這天板我有鬥釘。(石頭厝二樓為何沒釘天花板?)伊講簡單就好啊!抹也無抹,你看!故意耶!意思講,我就沁採(隨便)起起耶。給你們看。就大家來看。攏無「施阿藝」,家己住。家己做就無。這就有「施阿藝」啊!伊講故意要弄安咧。人家那真正用菸仔土給控起來而已。攏無天板。天板就用那竹仔弄耶。那用竹仔弄真慢溜。真細枝啊那。那就鐵線,挽鐵線就緊按住、緊按住。鐵線緊綁,就是跟人無同款就對。

那間厝,那要教,無你未曉,怎麼綁?那撐住,真歹綁。就要比較多人,有的緊弄,有的緊綁。我弄竹仔給著耶,你要綁,這樣才會著。弄鐵線,那特別的,普通沒人這樣。那嶠竹,較早阮真大片,人在作竹篙的竹仔。伊講弄這樣起來,跟人無同款。伊那個比較不會奧(爛掉)。那要好幾年(的竹),太嫩了不行。現在沒有了,較早坳筍仔來賣,足大片耶溜。現在攏無啊。現在竹子緊發起來,那老鼠、山豬啦,緊吃了啊。筍子坳轉來,傻傻耶拿去賣。筍子發一枝,就吃了去啊。就沒那個面件。嘛較剛好大枝。沒那麼粗,弄起來才會好看。

那都阮老爸仔想的出頭,若是我無法度!那請三、四個工,跟阮們兄弟仔這樣,六、七個,七、八個,起幾個月就起好了。就阮老爸仔伊設計的,咱來作。明天要做的工作,今仔日就設計好了。石頭就弄菸仔土,緊疊、緊壓落去。買的石頭,去水里溪底,連那,跟刻石頭的同,(車)真多來。那都要錢的,要買的,一車看多少?要買。

(石壁藏作品?)那就故意弄得。他就現在講,邊仔弄一個大粒耶,伊打的。    再糊菸仔土,給控。啊伊就走出來,這就攏有啊喔,整個作品啊!就是講這樣做起來,你這(土腳)無排(石雕),壁嘛是還有伊的作品啊!現在好,壁,才控樓梯。壁先好。阮這裡有人會作樓梯,才再喊伊弄。就這樣弄上去,伊家己想,就這樣弄。那攏家己做,現在攏奧去啊。伊就弄那來關那個門,下底樓和面頂樓這樣。就伊有伊的作風。

林淵石頭厝,確實並非林淵自力造屋的歷史起始點。林淵早年會替人砌石或是蓋房子。砌石的石材取自山谷或溪畔;他蓋房的屋牆則以「土角」砌疊而成。水沙連地方的民居營造,也是林淵早年趁農暇期間,外出打雜工以貼補家計的勞動參與項目。

我們不難理解,林淵於1980年期間展開的工作室自力營建,即部分採用了內加道一帶民居的慣行營建手法,而某種程度傳承了當地民居的建築特色。本基礎調查因而連帶關切,從日治年代以迄1960年代初的內加道傳統民居樣態。

本調查報告於是從林淵工作室營建工人之一,林淵長子林清戶的繪畫生命史創作和再現記憶的口述,以下列分析圖,歸納整理內加道地方的早年民居,和林淵石頭厝營造模式之間演變關係的簡史。

內加道早年民居vs林淵石頭厝營造模式的演變分析

年代 屋頂 牆面 備註
日治時期:

草厝

 

蓋茅草為屋頂的草厝,以竹子或木條橫向將之壓住,再以鐵線挽住拉到地面固定。 火燒筶仔剖片,一條一條直立排列圍成屋子牆壁,室內牆面再以一支竹條橫向釘住固定。 根據林清戶口述
國府遷台至1950年代

:土角厝

屋頂結構:木桁+竹或木造的角仔;再覆蓋上去較小尺寸的蔭仔瓦,疊瓦一塊咬一塊,瓦片上頭再壓磚塊固定。有的則在屋頂覆蓋稻草、芒草、瓦片等。 以土角磚交錯疊砌成牆面,是以牆為建物主體的建築物,有的會在外牆上塗抹石灰修飾。  
1960-1970年代:磚造建築 屋頂結構:以黑瓦或紅瓦為頂。 以砌磚為牆。  
1980年代

林淵石頭厝: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兩層樓高建物

屋頂結構:第一步以大木當桁仔,接下來將木角仔釘下去;再

覆蓋比傳統蔭仔瓦的尺寸稍大的菸仔土瓦(購自屏東),還是疊瓦方式,一塊咬一塊,瓦片上頭再壓磚塊。

一樓:後壁和左右牆壁疊成石牆;前頭立面則是磚砌的牆面。二樓:四面皆磚砌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