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的子民 ——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部落

撰文.攝影/何貞青

   清晨的旭日下,達邦大社的庫巴(Kuba,男子集會所)莊嚴地矗立於部落中心,一旁的神樹——赤榕濃蔭密佈、盤根錯節,散發神聖的靜謐氣息。

   「當Mayasvi祭典(戰祭)舉行時,天神及戰神會從庫巴旁邊的神樹下來,進到會所裡面,勉勵並庇祐我們族人;木斛蘭則是戰神最喜歡的神花,征戰時佩戴它會保護勇士的安全……我們鄒族就是戰神的子民!」達邦部落的解說員,驕傲地述說悠遠的歷史傳承。

   而這批戰神的子民,經過生態教育及社區營造的洗禮,如今轉化為社區生態的守護者,在山林間開啟部落的春天。

 

改變的火苗竄起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達邦社區,居民約六、七百人,鄒族原住民佔95%,多以務農為主。

   自二OO一年開始,達邦社區的鄒族人自發性展開巡溪、護林的行動,由此累積出一股社區能量;而將這股能量導向生態旅遊發展、並且漸受矚目的,卻是達邦國小三位平地老師——饒翠霞、廖金英、顏雅徵。

   身為鄒族的媳婦,她們不畫地自限、積極走進社區,從而引發了一波原鄉的變革——

庫巴是鄒族最重要的空間,舉凡文化、政治、社會倫理與結構,均在此體現。

   饒翠霞老師是台北市人,平日常與務農的先生莊蒼菁討論社區的未來,因為達邦的農產雖然質佳,但在WTO的衝擊下,長遠看來勢必要面臨轉型的壓力。

   「除了商業性的觀光旅遊外,到底有沒有別的出路呢?」他們不斷思考。

   有次機緣下,饒翠霞去到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社區,聽解說員講述震災後社區推動生態旅遊、帶動轉型的過程,「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生態旅遊』這個名詞,覺得終於找到適合我們的路了!」

   回去之後,饒翠霞和同校的廖金英、顏雅徵三個人,開始積極討論生態旅遊的可行性,同時把村民帶到桃米實際觀摩。這一趟,讓他們看到由居民自力營造社區所展現的可能,「也許,達邦也可以試試看!」、「桃米做得起來,那自然與人文資源更豐富的達邦當然沒問題!」一個個期望改變的火苗,在族人心中竄起。

   族人參考桃米的組織架構,在社區發展協會的觀光小組下成立空間開發組、民宿組、美食組及解說組,大家自發性整理林間步道、展開二十四小時巡溪護漁、定期清理社區垃圾、探勘並規劃可行的旅遊路線……整個社區充滿躍動,積極為生態旅遊的推行做準備。

   同年,饒翠霞向行政院九二一重建會申請經費,開始了生態及人文的教育訓練,在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師資協助下,培育出社區第一批生態解說員;同時,族人也採雇工購料的模式,整理出伊斯基安那及達德安兩條生態步道,作為主要的旅遊路線。

   重建會的經費雖然不多,卻是社區第一次自己運用公部門資源來營造自己想要的家園,也培育出一批深具社造理念的社區幹部,為後來的營運奠下基礎。

達邦國小廖金英(上)和饒翠霞老師都是鄒族的媳婦,也是生態旅遊的推手。
由族人以雙手和鋤頭所開闢的自然步道,市調惡島懶路線,充滿自然原始之美。

擦槍走火的潑水事件

   正當達邦內部的變革如火如荼時,二OO三年中,當時剛成立兩年的「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預計在達邦進行全面性的規劃,在尚未召開公開說明會的情形下,即先進行測量。

   對於阿管處沒有公開說明就先動的方式,居民產生很大質疑:為何自己土地上的規劃都不知情?公部門怎麼可以這樣不尊重社區?……

   七月,阿管處邀集相關地主召開用地取得協調會,當天得知訊息的居民紛紛前往會場關切,雙方對於達邦的規劃藍圖及操作方式產生激烈的衝突,一位激動的居民提了一桶水往阿管處林世能秘書身上潑去……

   這一桶水潑下,代表居民自主的決心,卻也在社區內部引起另一波衝突。有人強烈譴責,認為公部門帶來資源總是好事,這樣魯莽的舉動,以後恐怕難有經費再進來了。另一些人則認為,居民對自己的家園有絕對主導權,任何開發都要取得在地的同意才能進行。

   當時,社區瀰漫這兩種迥然不同的聲音與對峙,讓好不容易開始的社區營造腳步漸趨停滯……

   後來,在當時擔任政務委員的陳錦煌醫師協調下,社區居民代表與阿管處、鄉公所重新坐下來理性溝通,才又開啟社區與公部門的良性互動。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已在地自然景觀及部落文化為主軸,積極推動區內的旅遊發展。
文化傳承的議題在達邦部落亦受到重視,路旁可見鄒語教學的立牌。

冷漠的老師,能教出愛鄉的學生?

   然而,潑水事件卻在社區內部餘波盪漾許久。尤其幾位老師更受到猛烈抨擊。

   有人說:「老師不在學校好好教書,出來攪和社區幹嘛!」甚至有聲音要把她們調走……

   性格剛強的廖金英,面對龐雜的耳語,直接的回應就是:「一個對社區事務冷漠的老師,有可能教出愛鄉愛土的學生嗎?」、「老師如果封閉在校園內、脫離社會脈動,能教出符合時代潮流的孩子嗎?」

   饒翠霞也說,「我們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土地,不希望部落很快變質或被淘汰,因為我們還有下一代都要在這裡生活啊!」

   在社區歧異產生的同時,為了打破僵持的氛圍、再次整合出共識,饒、廖兩位老師及社區幹部也積極向外尋求專業團隊的協助,二OO三年下旬,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吳宗瓊老師及其團隊,受邀進入達邦,重新一波意見的整合及教育訓練,並協助社區建立生態旅遊的機制,包括單一窗口的設置、公積金的制度、行銷管理、套裝行程、總量管制的概念等等,奠定社區正式營運的基礎。

   在吳宗瓊教授的緩衝及引導下,族人摒棄意氣之爭,漸漸又將焦點聚回生態旅遊,在地可解說的主題陸續被發掘、各種體驗活動也設計出來了,終於在這一年,達邦正式踏出營運的步伐。

在吳宗瓊老師的協力下,達邦建立了生態旅遊的機制,在二OO三年正式營運。
鄒的狩獵文化透過轉化,成為深具教育意義的體驗遊程。

達邦秘密花園

   沿著伊斯基安那溪及達德安溪兩條溪流闢出的自然生態步道,是達邦的族人以雙手及鋤頭一吋吋開闢而成的,也是現今部落重要的導覽路線。

   「伊斯基安那是我們舊部落的所在地,」伊斯基安那巡守隊小組長楊永勝,指著山林間一片平坦的綠地說出族人長久來的夢想,「將來,我們想在這裡重建舊部落的風貌,讓部落的孩子以及外界的朋友了解鄒的文化,這裡會有祖先住的茅草屋,原始的庫巴,也許我們還可以規劃勇士營,看有沒有人敢挑戰我們獵人的路徑……」

   透過單一窗口的安排,無數愛好自然的朋友在解說員帶領下,深刻領略達邦的魅力。而達邦亦成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推薦的新生代生態旅遊名單之一。

   然而,生態旅遊是一回事,幾百年來鄒族人的狩獵文化卻也是根深蒂固的傳統,部分族人因此感到困惑,甚且產生質疑。

   「其實生態旅遊並不是那麼狹隘,狩獵文化甚至是很重要的解說主題,可以導入遊程的,只是看要如何取得平衡。」社區的幹部持著開放的想法,他們認為,傳統狩獵多以自製陷阱為主,對野生動植物的影響並不大,只要不是會把野生動物全部趕光的狗獵,大自然自有其平衡之道。

   幸而,居民也漸漸接受這樣的想法,在聚落附近不做大規模的獵捕,許多動物自然就回來了,呈現保育的成效。

「楊爸」楊隆興是伊斯基安那自然生態公園執行長。
集自然、文化之美的達邦,極有潛能能推廣為世界生態旅遊路線。

新課題,挑戰在地智慧

   儘管達邦的生態旅遊漸趨成熟,但運作一年多來,新的課題也不斷產生。包括:客源尚未穩定、參與者對公基金的繳納意願、單一窗口能否徹底執行、後來加入者須盡哪些權利義務……。

   「我們應該擴大到產業的層面,也許可以開拓更多產業點的解說,或者成立部落的市集,讓更多人有參與的空間。」解說組長莊蒼菁說。

   對於目前營運上的紛擾,幹部們並不過於擔心,「只要可以坐下來談,再加上好的管理制度,例如公約的制定等等,任何糾紛都可以解決。」莊蒼菁表示。

   真正讓他們擔心的,是未來社區的開發會不會引起財團的覬覦?屆時社區是否有能力去因應?

   「社區要團結起來才有力量,如果社區夠健全,不管哪一種種開發案都可以掌握,方向也不致偏頗。」莊蒼菁與饒翠霞一致認為。「就算有一天無法阻擋財團進來,只要我們自己凝聚出共識,至少有能力可以與之對話。」

莊蒼菁與饒翠霞只要社區團結凝聚共識,就能累積與財團對話的能量。
原始美麗的溪谷,是達邦的自然寶藏。

   「達邦現在的位置已經站對了。」身為協力團隊,吳宗瓊教授肯定達邦軟體教育走在硬體建設之前,又選擇從生態旅遊起步,「未來是有機會的。」

   她也觀察到,歷經多次紛擾,幹部自我承載的能力不斷提昇,已懂得如何在社區尋求發聲的管道,爭取社區內更多的認同。而族人自己是怎麼想的呢?

   「希望有一天,來到達邦的人都能豎起大拇指,說這地方真的很棒!」大家對未來充滿信心。

    世居於此的戰神子民,正懷著虔心與夢想,重新打造天神賜予的家園。

 

本文節錄自《地動的花蕊》一書/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4年出版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