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蘭台地社區參與

   1996年,埔里高中預計興建學生宿舍,展顏文化事業工房負責人廖嘉展(1999年創設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地方文史工作者簡史朗等人,唯恐埋藏於地下珍貴的大馬璘史前文化遺址招致破壞,特央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劉益昌老師加入搶救的行動。

   1998年起,展顏文化事業工房於烏牛欄(愛蘭)台地進行「大家來寫村史」計畫,並與居民合作舉辦「船山揚帆~1999愛蘭、鐵山文化節」系列活動。2000年,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參與烏牛欄台地湧泉洗衣池文化地景整建計畫的推動,期望透過此計畫重建人們對於文化與聚落環境的情感與價值觀,進而興起保護歷史地景的社區行動。

   這期間並辦理系列的「社區開講」活動,邀請社區的媽媽們暢談「洗衣池的故事」,透過洗衣池、溪埔洗衫的共同經驗,喚起、交融集體的記憶與情感,使地點動員轉形成為令人動容的、社區認同的場所,以助於後續對此文化地景的維護。

透過洗衣的共同經驗,凝聚對文化地景的後續維護。

   921地震造成愛蘭台地古樸與充滿歷史質感的土角厝和土埆牆籬倒毀,而「印土埆、起土埆厝」曾經是埔里人自力造屋的共同經驗與記憶,為了使這門起厝的技術與文化能有所承,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和「OURS」埔里工作站成員在鐵山社區開辦了「印土埆技術傳承」的課程,由鐵山社區徐春德、林有仁、及王萬丁阿伯現場帶領操作實習印土角的過程,從材料的選擇、傳統工具的介紹到技術過程的講解示範,也讓參與的小孩、年輕人與老者,體驗傳統營造方法的智慧與樂趣。

   我們並結合同樣位於烏牛欄台地上的埔里高中水精靈童子軍,與社區的孩童一起展開「社區小偵探~聆聽兒童的環境經驗」,讓孩子也有機會參與社區事務,也將社區的概念傳遞給孩子們,希望透過孩子的鏡頭來捕捉社區的美麗與特色、瞭解環境的問題、並反省我們自己的限制。

   經由民眾參與和活動的辦理,期待逐步重建人們對於文化與聚落環境的共同記憶、情感及價值觀,過程裡並意外「長」出媽媽教室與船山社區幼童軍這兩個自主經營的生活團隊,對重建社區意識、養成參與公共事務的態度自有助益。

孩子們以單純、自由及誠實的力量,透過鏡頭捕捉了鐵山社區的特殊性。

湧泉洗衣池文化地景整建計畫以持續在基地現場與使用者討論的方式為主,尤其是婦女從每日洗衣的經驗中,提供了無可取代的環境改善建議,而共同討論的過程,亦逐漸形成媽媽們保護水源、期待洗衣場有所整建的心情與願景。

土角牆說明:

.有用紅瓦砌成屋頂型式,簡易者以砌石代替。

.除了美觀,最重要的功能為防止雨水直接沖刷土角壁。

.以純泥漿砌合土角塊切成,砌牆時注意土角凹面向下,以助泥漿黏合。

.為求美觀土角牆有加裝花磚窗或表面圖抹石灰。

.傳統方式常以砌石為基底,除了做為地基,也有防止雨水噴濺底部土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