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閃爍的螢光——南投縣鹿谷鄉內湖社區

撰文/吳惠蓮

   二OO三年七月四日,重建區最後一所校園重建的學校,終於要動土囉!

通往南投縣溪頭風景區的延溪公路石公坪段,空氣中多了幾分興奮、溫暖與喜悅,鹿谷鄉內湖國小的師生與家長們,歷經一千三百多個日子的等待,新校園終於塵埃落定了。

 

要重建成什麼樣的學校?

    九二一地震隔天清晨,家住南投市的內湖國小方錫清校長就開著車,心急的趕往內湖國小,原本四十幾分的路程,由於沿路路面壟起、斷裂,花了兩、三個小時,才趕到學校。「連電腦都飛走了!」難忘校園殘破影像的方校長敘述。

   九月二十六日凌晨七點,六點八級的強烈餘震,因為震央就在鹿谷鄉,造成內湖村損傷重大,內湖國小校舍一半全倒,另一半震成危樓。

   九二一地震後,大量的重建團隊及重建的議題、訊息、理念……四面八方湧入災區,抱持著「地震是危機也是轉機」的方錫清校長帶領師生及家長們,不斷地思索著:「要重建成什麼樣的學校?」

九二六的餘震重創了內湖國小,教室一半全島,另一半則成危樓。
密集的校園重建會議就在舊司令台進行。

   其後,在全國教師會的媒合下,郭俊沛建築師負責協助內湖國小的重建規畫設計。以方校長為召集人的內湖國小校園重建委員會,更是三不五時彼此腦力激盪,自許要蓋出一所具有前曕性的新校園。

   直到要進行建照申請時,才知道三面緊臨民宅,佔地面積僅四點O二四分的內湖國小,並沒有自己的校地,經由地籍清查後,發現校地共有十一筆,分別為廟地、台大實驗林地、國有地及縣府地及三筆為私人。這些私人地多是未辦理繼承,需要找回散落各地約七、八十人回來蓋同意書。加上地震後新建築法規定,校舍建築必需與民房保持三公尺距離,如此校地將更形狹小。怎麼辦?

 

土地保衛戰,上演

   「遷校呀!遷回原本咱們老一輩想要蓋內湖國小的石公坪呀!」有人在重建委員會議上突然丟出另類的想法。

   「好耶!」會中委員們一致通過遷校的決議。

   但那想到只是一個想讓孩子們能有個安心、安全接受教育的念頭,卻意外引發內湖社區與台灣大學之間,為期三年多的土地保衛戰。

   十一月二十五日,以黃明耀家長會長為首,完成遷校意見調查,九十八位家長中共有九十四位同意。三天後,更發動全村連署同意遷校活動。

   「台大姿態一直很高,他們真的會釋放土地嗎?」有家長不放心的問。方校長自嘲自己是樂觀的期待,畢竟遷校是公眾之事,又是這麼大的一個天災造成,用和緩、理性的態度討論,應該會成吧!

   台大實驗林管理處跟鹿谷鄉原墾農民之間,長久以來因為「公地放領」的問題爭議不下。戰後,台大接收了東京帝國大學農業部附屬台灣演習林之官有林地,掌管鹿谷鄉、信義鄉、水里鄉三萬兩千多公頃的土地,在實施公地放領期間,依法取得優先放領權,但農民多次陳情要求,仍不得要領,只能與台大實驗林管理處繼續簽訂「合作造林契約」。

校地在哪裏?

   由於遲遲等不到台大的正式回應,二OOO年一月十三日,委員會積極到立法院召開協調會,會中決議由委員會及台大提供建校預定地。教育部並責成南投縣政府要協助校方,聘請各方代表成立安全評估九人小組。

   台大所建議的五塊地,有的緊臨加油站,有的是私人地但地主無意出售,或是價碼太高,有的則是契約造林地,牽扯到居民生計與交通不便;而委員會屬意的台大實驗林所屬的二塊地:石公坪、有水坑,台大則以地處崩積層上「安全顧慮」為由,表明不適宜蓋校地。

   「崩積層是什麼?好像很可怕的樣子。」委員會特別要求郭俊沛建築師進行詳細了解,並向專家學者請教,才知道在鹿谷鄉竟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土地都屬崩積層。「那我們不就要遷村了嗎?如果我們不可以蓋學校,為什麼溪頭可以蓋那麼多設施?」黃明耀難掩憤恨之氣。

   幾十年來的心結,部份社區居民的情緖,快沸騰了。

 二OOO年五月二十五日,由縣政府教育局舉辦的協商會決議以有水坑作為初步規畫的預定地。

地震後鬆軟的地層,成為危害社區更劇的土石流來源。(攝影/彭雲祺)

 七月十三日淩晨,內湖村人浩浩蕩蕩到台北教育部參加校地取得會議,途中因為拋車延遲到場的居民,卻都傻眼了。

   「事情又回歸原點,教育部傾向原地重建。」個性直爽的黃明耀火大了,拿著自己精心準備的資料,翻著一張張溪頭的照片,氣急敗壞的衝向主席台:「這是什麼樣的政府,我們只是要蓋一所小學都不行,那為什麼台大可以在在溪頭蓋二十八棟木屋,六棟高樓。」黃明耀這一怒,讓大家有重新坐下來討論的空間。最後,達成委請專家針對有水坑造林地進行地質鑽探。

 

接力重建

 隔年二月六日,內湖的寒冬特別冷,身為校園重建重要舵手的方錫清校長,在開學前幾天突遭調離,重重打擊了內湖社區。

 「校園重建之事,本來就是校長的責任,家長會幫我太多的忙了;」一路走來,方校長對這群重建之路的伙伴懷著感謝的心,面對突來的調任,校長放下自己心中的不捨,安撫著這群伙伴們:「成功未必在我,新校長人年輕、能力又好,我們要一棒一棒接力重建。」

   寒流直撲的交接日,張伯志選擇了不出席,「我知道我承受不了那種場面的悲情。」黃明耀等人則落下憤恨及不捨的眼淚,目送校長的離去。

校園重建過程中,兩年當中有一百八十九天都在外奔走陳情的黃明耀會長(上圖右)。下圖為南投縣生態保育產業文化協會理事長張伯志,以張家十二股梯田作為螢火蟲復育基地。(攝影/彭雲祺)

「他們可以把校長調長,總不能把我們家長委員也調走,他們以為把帶頭的人拿掉,內湖國小的重建之火就會熄滅嗎?」身為副會長的林意筑鏗鏘有力地說。

 因應教育部土地使用協調會的決議,內湖國小委託高雄市木土技師公會進行地質鑽探調查,幾番公文往返,台大也於二OO一年二月十三日正式回函,基於安全及生態保育之考量,不同意撥用實驗林地有水坑試驗地。

 「教育部也管不了台大嗎?」家長會感概著。此時內湖國小重建,不再只是鹿谷鄉的事,已因學校重建延宕,遭陳水扁總統點名,而成了全國焦點事件。當時教育部發言人、政務次長范巽綠也直言國立台灣大學將「安全」問題無限上綱了。

 同年三月八日,教育部再度召開專案會議,范巽綠次長裁示,為兼顧內湖國小設校安全及因應遷校重建的急迫性需要,請南投縣政府針對有水坑地,及居民最屬意的石公坪地,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七月三十日侵襲台灣的桃芝颱風,再度重創內湖社區,造成八死七重傷,二十三戶住家遭土石流埋沒。原本遷校預定地之一的有水坑,基地邊緣受損,讓大家將焦點又放回石公坪,教育部指示再對石公坪地,進行環境評估。

 二OO二年四月一日,在行政院協調下台大同意撥用石公坪基地。

 二OO三年七月四日,內湖國小動土當天,全場歡欣,回歸長輩初衷,將內湖國小蓋回石公坪,范巽綠次長忍不住說:「內湖國小是一個跨世紀的重建,它經歷非常漫長、艱辛的過程,這裏頭融入社會各界的愛心,對教育能夠深深札根的期待。將來內湖國小的畢業生,可以驕傲的說:我們是經歷重建,最後一所,但也是最了不起的一所學校。」接力完成遷校夢想的莊昌憲校長,哽咽的說:「我們燃起一個可以找得到的夢,內湖國小的重建是從無到有,今天夢想終於實現了,我們可以翱翔展翅於林間,與蝴蝶蟲鳥共鳴的校園裏學習。」

從不斷吸收新建校園的資訊到與台大談判的艱辛過程,二OO三年七月四日,內湖國小正式動工興建,終於讓居民鬆了一口氣。(攝影/吳惠蓮)

 

點點螢光照見未來

 二OOO年底到二OO一年底,學校重建陷入等待期,等待開會、等待評估、等待再評估再開會,在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沒什麼希望時,委員會並不放棄,並悄悄的為將來遷校後的內湖國小,孵化出一雙堅毅的翅膀,要共同實踐內湖國小走向生態森林社區的夢想。

內湖社區已發現二十九種螢火蟲,展現棲地護育的成果。

   人雖離開內湖,精神卻一直陪伴著社區居民的方校長認為,自己的生命是因為遇到地震、校園重建而豐富起來,他引述聖經的話說:「人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頭,也就是要自助人助;當初是那麼無私的美好能量,讓內湖國小爭取校地成功,而這幾年家長會的成長更是驚人。」

 二OO二年二月,以推動環境保護及推展社區特色的「南投縣生態保育產業文化協會」誕生了,昔日忙於校園重建的這群夥伴,現今攜手重新認識自己的家園,認識昆蟲、生態、木構造等。

   被選為南投縣生態保育產業文化協會理事長的張伯志,提供他家的梯田,做為螢火蟲的復育基地,並名「黃緣螢之家」。「那塊地廢耕了七、八年,老一輩還笑我們懶散。」因為張伯志、陳美鳳夫妻倆的「懶散」,內湖村目前已經發現二十九種螢火蟲。

   從九二一到桃芝颱風,讓張伯志體認到生命的無常,堅信生態才是生命最後防線的他,語重心長地說:「生態這條路,是永遠沒有終點的志業。」

 當那點點螢光,在這塊經歷三代努力耕作的「黃緣螢之家」閃耀時,也慢慢照見內湖社區的未來。從校園重建到社區營造,內含的能量已化成那黑夜中的點點螢光,在村民的心中,閃爍……

本文節錄自《地動的花蕊》一書/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4年出版

二OO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木構造的內湖國小終於完工,是校園重建的新亮點之一。(攝影/彭雲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