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家園重建工作站

   1999921日凌晨1247分,大地猛烈搖晃酣睡中的埔里,頓時,這個吸引無數新舊移民,正積極朝向觀光、藝術和農業結合的山城,前一刻還沈醉在未來榮景的美夢,須臾間卻陷入一片哀嚎,6千多棟的房屋全倒,數萬人流離失所,面對浩劫後的家園,居民一臉的茫然。

「新故鄉」野地辦公室

   地震當天的清晨5點多,新故鄉雜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所有的工作伙伴,從住處走過如廢墟的街道,紛紛回到已成危樓的西安路辦公室前,大夥齊聚在對面的埔里鎮綜合體育場網球場旁的公園,確定彼此平安之後,還來不及撫平驚魂未定的情緒,便兵分兩路,一路人馬騎摩托車或腳踏車,記錄調查埔里受災況狀;另一部份的人力,則在由附近居民共同認養維護的梅仔腳兒童公園內搭蓋帳棚,張羅著臨時住所。

地震初期,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會址對面的公園成立野地辦公室。圖為黃蘭翔老師與日本學者進行重建經驗分享。

   地震隔天,從辦公室將電話線拉到帳棚區內,電話一接通,各界關懷的電話不斷。工作夥伴並跟隔壁的中廣埔里轉播站協調,借用他們的發電機,架上由辦公室搶救出來的電腦設備後,在與附近居民共同認養維護的社區公園內,成立了野地辦公室。

   鎮內朋友們不時來此互道平安、交換受災訊息外,災區外的友人、媒體、團隊甚至遠從日本神戶前來的學者等,接連不斷地前來詢問災區現況、需要什麼協助……,工作夥伴一次次向關心埔里災情的團體說明現況、媒合需求;夜夜討論分析災區內外的時勢及對策。

   面對此百年浩劫,「新故鄉」的工作夥伴深知,這已不是地震前的人力及義工方式可承載,一則如何引進並結合更多關心災後重建人士或專業團體,進入埔里、乃至整個災區,來為重建工作共同打拼?二則如何培育重建人力、模塑重建願景,使重建能量在地化、草根化、多元化?是「新故鄉」亟需迎接的挑戰。

新故鄉雜誌租用的倉庫,躲過了地震一劫,成了新故鄉基金會埔里家園重建工作站臨時辦公室。

成立埔里家園重建工作站

   10月9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緊急召開董事會,商議震後重建事宜,並通過成立「埔里家園重建工作站」,投入災後重建工作。

   我們深刻感受到,此次震災影響所及是全面的、深遠的,需要許多專業團隊一起投入。而且,不論在救災資源上、或重建行動上,都要相互支援、積極整合,並以在地的需求,擬出符合地方民眾願景的策略與方法,才能儘速落實重建工作。

  地震初期,「新故鄉」積極協助屏東縣政府投入埔里救災的工作,並結合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主婦聯盟、彭婉如基金會、人本教育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美濃愛鄉協進會、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雲門舞集、國際珍古德保育協會、新聯陽基金會、光寶文教基金會、義美食品公司、國際扶輪社3460地區、高雄環保媽媽基金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洪建全基金會、新港文教基金會、信誼文教基金會、紙風車劇團、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921震災重建基金會等諸多的團體跟個人,透過「新故鄉」轉介或指定特定工作項目,以人力、物力、財力,協助各項重建工作,讓外部的資源與內部的需求結合,開創出最大的效益。

   地震初期,「新故鄉」埔里家園重建工作站,針對埔里迫切需要重建的議題,規劃出4個關懷面向:

婆婆媽媽之家策劃多元的參與式學習課程,培養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社會福祉

   921地震後,一股「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的不確定感,在災區瀰漫。我們找回了原有的義工媽媽們,組成「婆婆媽媽工作隊」,深入社區,發現個人、家庭、社區的需求,並提出各解決的對策。並設置「婆婆媽媽之家」協助社區婦女、兒童走出震災陰霾、進入組合屋輔導學童課業、協助埔里大專青年成立埔籽工作坊等

地震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從社區資源的調查到解說教育的培訓,奠定桃米社區轉型的基石。

.社區重建

   重建是項長期的工作,如何在社區內部形成重建的有機體,讓社區自發性的力量茁壯,選擇、決定自己的未來,朝著願景而努力。 地震後,我們參與了埔里鎮桃米、鐵山、籃城、內埔等社區營造工作,一起和社區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培育社區的自主能力,透過這種內外資源合作的模式,在學習與創發的過程中,讓社區能逐漸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來。

地震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等單位在埔里推動創造性的校園重建計劃,翻轉校園重建的思維。

.空間與建築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人本教育基金會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的協助,以及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的經費支持下,技術認養埔里鎮育英國小、南光國小、水尾國小和宏仁國中4所學校的優質校園重建規劃。並針對市街與周圍村落的重建規劃,與各界人士共同推動民間關懷重建系列論壇,建立埔里全域的未來願景。

地震初期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所出版的《希望‧埔里》社區報。

.資訊傳播

   如何將災區的資訊有效的記錄與傳播,溝通災區與非災區民眾對重建工作的認識,進而凝聚起對重建工作信心與繼續投入,我們陸續出版《希望‧埔里》社區報、《魅力新故鄉》社區報及《魅力新故鄉》電子報,並有計畫的蒐集、紀錄、出版921震災重建相關議題。

   震災重建絕非怨天尤人所能解決。面對有欠靈活的政府體系,如何共同逐步突破地方政經生態的扞恪?如何團結民眾,共同投入實

質的重建?這些都是嚴苛的問題。

   地震過後,我們警覺到民間參與公共事務力量的薄弱,任何一絲民間力量的茁壯,都是我們企盼的。唯有民間力量互助、團結,一個有社會培力的公民社會才真正得以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