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創造性的教育重建規劃

每間學校的重建皆有其特色,圖為宏仁國中。

撰文/王元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研究員)

孩子的教育能夠融入生活與環境、多元、開放的學習成長,一直是最被關心的,不只是因為孩子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學校的集體學習與生活經驗在埔里更是凝聚各個社區生活與文化的起始據點。

地震災難的氛圍中,在地震初期恐懼紛亂的日子裡,大家渴望重回生活環境與生活脈絡,重建安頓身心的社區內在熟悉秩序性,尤其特別在意照顧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以及學習環境的重建。

災後重建是一件複雜的工程,但我們抱持一個基本信念,認為重建不僅僅只是空間的重建,更是社會關係、社會價值的重建。因此,重建的規劃,不僅要重視規劃結果,更要強調規劃過程的安排,讓重建區的人們經由合作重建的過程,培養出對社區認同、對自然尊重、對教育重視的新觀點來。

埔里地區的學校多半被震毀,在初期討論重建議題時,即期望能藉由非體制的協助(TVBS關懷台灣基金會的經費挹助使理想變成行動),藉由地震後校園全面毀壞需要重建的機會,以一種以往未嘗經驗過的開放方式,使新的教育理念在許多人的互動努力下得以實踐,讓環境的規劃設計過程也成為新教育方式,在各校不同的背景下嘗試推演;學習環境的重建氣氛能成為再次凝聚社區重建意識的軸心點,也讓孩子與大人們參與整體重建,使勇敢面對大災難的學習過程成為生命中最深刻的記憶。

新校園重建力量的集結

1999年10月,初步完成校園災損情形調查之後,開始與埔里在地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各地關心校園重建社會人士、專家學者研商對策,均認為校園重建不但具有其迫切性,並且共同期望藉由整體規劃與重建過程,細緻的討論新教育環境,來實踐新的教育理念並積極為埔里創造優質的教育環境。10月中下旬,本會決定積極聯絡各校,提出不考慮政府重建的時間表,儘早利用時間進行規劃設計工作,爭取多一點的時間討論修正,先奠定優質的教育環境雛形,再接續體制的重建計劃。陸續與埔里各校聯繫的過程中,初步有六所學校對於重建校園計劃表達積極主動的態度,南光國小曾阿南校長與水尾國小姜旭岡校長首先主動邀請本會引介優良的專業人才。

11月上旬,在淡江大學曾旭正教授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的協助下,隨即組成一個學者與建築師的團隊到各校勘查與初步會談。這時已有幾所學校接受民間團體的認養,部分被認養的學校因為急切希望快速完成重建,認養單位與學校都循以往的決策模式,讓熱心教育的老師們無法參與討論。

被地震夷為平地的校園,同時蘊藏著創造新學習環境的契機。
每間學校的重建皆有其特色,圖為水尾國小動土典禮,期望打造一所「水田邊的新樂園」。

為了讓學校與埔里教育工作者對新校園重建有新的想像新的開放視野,我們陸續邀請宜蘭的建築師張仲堅、黃建興、甘銘源、李綠枝等人以幻燈片具體地介紹宜蘭校園重建經驗;王立甫建築師介紹都會校園建築;象集團陳永興建築師介紹日本社區參與校園規劃設的經驗;藉以強化校長與熱心的老師對校園規劃的信念,結果的確有效地鼓動起各校從事優質規劃的興趣,總計有5所學校同意和我們共同推動校園重建的規劃工作,包括有宏仁國中、南光國小、育英國小和位於郊外的水尾國小、桃源國小(後改由慈濟認養)。建築師陸續提供國內外案例在各校中作經驗交流,初步引發學校對於新教學環境的新想像,以及熱烈的參與意願,並期望能提供專業的建議與服務。

有了初步的共識後,我們在11月即展開一系列工作。首先是自費請測量公司展開校園地形測量;接著,陸續引介多位建築師與各校進行討論,個別推動不同的規劃活動。

最後各校配對確定了五組建築師團隊,並籌組重建委員會,其中包含校長、行政人員、熱心老師、家長與社會人士,由這組織為中心串聯更廣的參與層面,集結學校內與學校相關的意見與力量網絡,與專業者共同形成了推動願景的組織。

水田邊的樂園

水尾國小因為教職員人數較少,平常老師們對於學校事務多方參與,對於整體性與獨特性的議題都能提出看法,校園重建工作的討論細緻而深入,對於學校願景的討論非常熱絡,幾次重要的意見凝聚是在操場上的沙地上一邊畫圖一邊討論出來的。

學校也將校園重建的參與安排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利用文字和圖畫表現他們心中理想的新校園,並佈置在校園裡,提供校內外參考。

象設計集團對於學校的參與程度有高度認同,常仔細揣摩學校凝聚的意見形成實際草案,也依照他們專業的觀察,提出許多新的概念來刺激學校的新想法。與校方互動的過程中產生超過三十個以上的草圖,以與自然共生的田園生活為主軸嘗試過各種可能,學校也在過程中依學校與教職員的特性,提出完整的教學活動與空間需求表。過程中儘可能引發細緻的互動與迴響,甚至進教室需不需要脫鞋都成為熱門的討論話題。

學校老師與愛好自然的社團結合,在本會的協助下,對學校所屬社區作自然資源調查,期望能豐富學校的教育資源,也與社區互動,讓孩子在大家協同照顧下,能貼近他們生長的農村生活文化。

學校與社區對自然教學作為主軸取得認同後,由師生與關懷環境的團體與專家組成調查團隊,即開始著手進行資源調查與可行性的研究工作,製作文字、圖面與標本資料,並舉辦「水田邊的樂園」系列活動,激發孩子們對生活環境的學習興趣,社區居民也因水田帶來的候鳥資源而對農村生活產生榮耀感,並認同孩子向生活環境學習的教育理念。建築師也將學校與社區文化與生活環境理念作詳細的調查,試著將其融入重建計劃中。

校園重建是教育願景的成形,以及共同參與的過程,充滿想像與可能。圖為水尾國小。

主要與廣泛的意見交流確認,則在隨機討論一段時間後,以定期召開重建委員會的方式擴大凝聚共識與參與層面。重建委員會的成員除了包含學校教職員全體與社會人士,同時邀請暨南大學教育學者參與,提供了許多不同的教育理念與經驗。

該校位於幾個農業社區的鄉間,家長與社區人士自然都以生活教育為關注方向,對於學校提出的意見也大都柔性與生活化,例如如何改進孩子通學的方便性;如何積極拜訪社區學齡孩童家庭勸說來校就讀,增加學生人數與學習氣氛;社區與學校生活學習活動上的配合。

水尾地區的兩個社區一直都將學校作為生活與辦活動的主要地點,學校非常重視這樣關係,參與討論時家長們一直表達應該以孩子的教育需要為主,幾番討論研究之後,產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進入細部設計階段,請建築師繪製大比例的單元空間圖與模型,引發學校各年段老師與專科老師,針對其教學方式提出空間使用的意見,考慮細緻的教學角落空間,嘗試各種活動與家具的排列方法,尋求最靈活的空間佈局。因老師與各年段孩子的特性不同,逐步形成不同的空間特性。

                               與社區關係緊密的育英國小,依照孩子社會化的過程,規劃不同層次的空間。

校中有校——班群的生活學習

育英國小因為學校位於街區,社區人士與家長的參與度與參與層面較大,由熱心家長與社區人士組成的團隊,對於校園重建討論的機會都不會錯過,對於社區與學校互動的教育理念提出不少建言。

育英國小屬於中型小學,老師之間的訊息交換與議題討論模式比較頻繁而和諧,邀請到的大藏建築師事務所,又特別強調參與式設計,於是就以全天駐站方式,在教師辦公室佈置圖面模形與討論會場,師生在課餘時間不拘形式方法與大家互動溝通,使得全校討論重建議題的氣氛相當熱絡。

為了深入議題,也試著連續幾天分不同年段,就不同的角度討論整體重建願景,將各自的特色充分發揮,並在個別角度串合整體性的共同議題,效果非常好。

該校位於埔里街區老社區中,社區文化資源豐富,與埔里藝文界人士、社區的緊密度高,於是定位出學校與社區互動的生活化環境教育理念,作為校園重建的主軸。學校也因此能就孩子社會化過程,規劃許多不同層次的空間,隨著年紀的增長在新校園中可以接觸不同生活教育環境,與社區比鄰的關係,也在學校中心區,開放作為社區化學校的豐富空間。學校與建築師之間的溝通也嘗試藉由網路傳達訊息,降低因時空距離所導致的溝通障礙。師生利用文字與圖畫為新校園提出他們的願景,並對孩子們與家長作全面性的問卷調查。

在歸納問卷結果時發現孩子與家長許多不錯的觀點,也讓孩子回憶舊校園環境,對於校園中各種空間的看法以及使用情形,喜歡與害怕的,男生與女生隨年齡成長而不同的差別等等。其中操場與開放空間使用議題在後來的重建委員會中就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育英國小重建組織運作的特色,在於學校與社區參與的重建團隊熱忱度高,頗能夠自主思考討論,學校行政組織也能主動安排討論機會,時常能很快的提出新的參與重建議題的方法與教學內容。而校長充分的開放與容納老師意見的態度,也是組織運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南光國小在埔里屬於三大歷史悠久學校,但受到規模、經費與校地面積限制,在設計上朝向簡潔有效率的大學校規劃。

大學校的另類設計

南光國小是一所大型學校,組織討論與有限校地使用規劃都必須有效率,重建團隊由校長帶領的學校行政人員為主軸,串聯整合學校與社區的意見,在參與的策略上運用擴大廣度的方法。

在意見凝聚初期,共同研商運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使孩子與家長的意見初步能呈顯出來,也使孩子和家長了解學校重建正積極進行並有參與機會。本會在歸納問卷時,也發現許多不曾注意的問題與看法。例如希望學校像公園、保留大樹增設表演劇場、小班化、學校社區化、科技化、家長接送區規劃等等,並將歸納意見提供

建築師作為規劃設計的參考,學校還辦理兩次「理想的校園」繪畫比賽,除了在問卷時讓孩子回憶熟悉的校園,也向未來展望。

為了凝聚老師的意見,學校也舉辦了「校園重建意見陳述」徵文比賽,收集全校老師初步完整意見。之後在曾旭正教授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協助下,利用動力遊戲的參與方法,帶領低年段的老師來提出對校園重建的意見,期望能在眾多老師中,形成一個個討論的小團體,討論出的意見再經由年段整合後匯集到軸心團隊中。曾教授陸續帶領幾次包含中高年級、科任教師,分別研討重建議題之後,改由廣邀熱心老師自由參加的方式進行。其中最熱烈的討論焦點,在於老師十分重視互相間的聯繫,又很在意與孩子相處的親近感,而老師的辦公空間應該集中或分散的問題,在經費有限條件下頗為困擾,後來也有了兩全其美的決定。

也因為學校規模大,各種專門空間具有的特殊性與一般教室對比性大,需要的服務規模也大許多,這些空間也都有一定專業的老師與服務人員管理,他們對於這些空間都有特殊的需求與獨到的見解,這部分的規劃設計就劃分出來,各自先行內部討論,形成文字與概念草圖,再由軸心團隊整合。其中以幼稚園、輔導室與圖書館面對教學理念討論最多,而保健室的保健合作與教學資源中心的資訊教學技術是必須規劃妥善的主要課題。

也因為學校規模大,各種專門空間具有的特殊性與一般教室對比性大,需要的服務規模也大許多,這些空間也都有一定專業的老師與服務人員管理,他們對於這些空間都有特殊的需求與獨到的見解,這部分的規劃設計就劃分出來,各自先行內部討論,形成文字與概念草圖,再由軸心團隊整合。其中以幼稚園、輔導室與圖書館面對教學理念討論最多,而保健室的保健合作與教學資源中心的資訊教學技術是必須規劃妥善的主要課題。為擴大社區的參與,學校於八十九年四月十二日的里民大會展示校園重建規劃的圖面與模型,於會中向里民報告規劃內容,並徵詢里民的意見。

也因為學校規模大,各種專門空間具有的特殊性與一般教室對比性大,需要的服務規模也大許多,這些空間也都有一定專業的老師與服務人員管理,他們對於這些空間都有特殊的需求與獨到的見解,這部分的規劃設計就劃分出來,各自先行內部討論,形成文字與概念草圖,再由軸心團隊整合。其中以幼稚園、輔導室與圖書館面對教學理念討論最多,而保健室的保健合作與教學資源中心的資訊教學技術是必須規劃妥善的主要課題。

為擴大社區的參與,學校於八十九年四月十二日的里民大會展示校園重建規劃的圖面與模型,於會中向里民報告規劃內容,並徵詢里民的意見。

宏仁國中是本次計劃中唯一的國中,由於教師熱烈的參與,逐步由空間配置的討論,深入到整體學校與老師們的教育理念。

國中生的多元學習空間

宏仁國中是本次計劃唯一的國中學校,規模屬於中型(二十四班),國中青少年的學習環境原本就不同於小學,老師在教學上的分工也更明顯。一開始學校以大型會議請建築師作簡報並由老師發表意見的方式,讓全校的老師都參與,而老師參與的比例相當高。但是大型會議也有它的缺點,無法細緻的討論。之後學校改以組成重建委員會,由重建委員會召集熱心希望表達意見的老師、家長與社區人士,以中型的會議討論,效果明顯改善。

宏仁國中採開放式的規劃設計,藉由空間的延伸,引發教學的無限可能。

為了讓四校重建能見度與參與度能再擴大,由本會、人本文教基金會與四校熱心老師共同組成採編團隊,出刊重建學聯會通訊「孩子的天空」(八十八年一月創刊),將重建訊息傳遞出去,使社區容易理解,並設置專欄接受意見投稿,宏仁國中卓玲文老師等更充當記者,讓國中的孩子多參與重建意見的機會。

為了讓大家吸收更多好的經驗,邀請前柑園國中校長王秀雲到埔里來與大家分享校園經營的方法,以及與學生互動的經驗;邀請台大植物系郭城孟教授,為各校自然教學計劃、自然學習步道以及校園重建景觀綠化特色植物作建議

;邀請南投野鳥協會協助水尾國小進行生態資源調查以及帶領孩子學習自然知識。並且將縣政府補助的規劃費捐回各校,鼓勵各校積極辦理國內優良校園參觀活動;藉由人本基金會協助,各校於八十九年四月十六至二十日遠至日本進行五天的學校參觀。

這些活動與通訊因為範圍擴及埔里全鎮,參與的不僅僅是五校老師,許多他校甚至其他鄉鎮的老師也到本會為他們所在的學校重建吸收經驗,這些老師在整體教育以及教育環境上變革的契機中互動,對將來埔里地區的教育必定有很大的影響力。

另外為了讓全國了解學校在災後努力的成果,八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與人本基金會協同在台北舉辦「災區校園規劃成果發表會」。建築師也因為五校重建的聯合,互相之間交流頗為密切。為了使規劃經驗能完整呈現,並更擴大專業討論的機會,在曾教授的協助下,八十九年三月四日,四校建築師團隊聚集台大城鄉基金會,與曾光宗、華呂琳、楊清芬教授以專業者的立場討論分享校園規劃的各種問題。

在規劃階段即將到一個段落時,由本會董事長廖嘉展與曾旭正教授一同主持,邀請暨南大學教授與同樣正進行重建工作的大成國中歐榮源校長及兩位主任,地方上關心教育的專家們,以及兩校的校長、行政人員、教師,針對宏仁國中與南光國小一起研討規劃方向、開放空間、教學空間以及與社區關係。這些活動也確實使得各校的作品趨於成熟。

規劃設計後期,因為對於重建進度要求,時間顯得特別緊迫。重建時程進度壓迫,學校方面的急切焦慮,導致後期設計時間侷促。但相對於其他學校八十九年八月才開始進行規劃設計,並要求十一月要完成,只有四個月的時間,我們當初提早重建工作而擁有的一年以上的時間,並安排成學校自主、專業團隊積極引導協助的策略奏效,使得學校重建規劃過程與成果相當不同於其他學校。

新校園願景的實踐

經過一年來的規劃設計討論,因為對教學理念、學校文化、定位與整體環境有了深入的了解,每個學校都彰顯出特有的風格,並以美好的教育願景向未來展望。

水尾國小位於美麗的田園自然景觀中,經過調查與許多次學校與社區積極討論,發現孩子周邊充滿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社區純樸風情的農村人文生活內涵,於是定位在「與自然共生的學校」、「地域性核心的學校」、「多樣而豐富的學校」三個主軸。

整體校園規劃以田園風格作為空間佈局的基調,自然學習為主軸,將自然教室空間擴大成為一般教室的兩倍,計劃收納調查收集的資料、標本,企圖達到「區域自然教學中心」的中心願景,並藉由大階梯與天台,將自然學習與實驗活動延伸到戶外,串聯學校樹群與田園景緻特色的環校步道,展望隨四季變化、蘊含家園生活產業文化的水田。教室的設計使用較多的木料,開口設計期望能夠與大自然的空氣、水、陽光對話,也讓孩子對於教室室內外之間有開放自由的感受。原有教室與臨時教室作為未來教學資源中心與藝術工坊空間,並加設賦有多功能的音樂教室,以及自由使用功能的半戶外大廳,連接梯道,也作為校史館學生作品展示與社區活動空間。

學校入口以一座半地下的多功能活動中心,主要作為餐廳、韻律活動與廣義的社區參與活動使用,與教室之間的通廊與階梯設計,也使得老師學生家長與訪客共同擁有多層次的入口(與脫不脫鞋也有關係)。

戶外開放空間的規劃,考量了孩子年齡差別與多層次活動使用,佈置許多敞篷、亭子、自由的緩坡以及供遊戲與生態觀察的水池與自然水溝,將融入自然的理念表現無遺。經過這樣的空間描述,應該很容易能理解水尾國小陪伴孩子成長的整體教學與生活學習的推展願景。

育英國小對於環境教育融入生活,包含學校與社區學習生活,是學校老師普遍認同且擅長的,也是社區熱心教育者的期望。重建討論過程中,學校與社區生活教育互動整合,充分表現出來。於是校園的規劃定位在「整合化與多樣化的學習空間」、「生活環境學習」與「文化、環境與社區」的主軸上。

 

學校空間佈局最大的特色,在於依照孩子社會化成長的過程,形成校中有校的班群理念,孩子依序在不同性質氣氛群落的空間中,與老師朋友如家人般共同學習。由於學校將不會再有圍牆,低年級刻意安排在溫馨的如家的社區親近角落,社區也能協同看顧。而中、高年級孩子的人際網絡、體能智能都成長了,喜歡嘗試探索新的事物,則逐次安排在供社區參與使用的核心區,核心區則包含活動中心、教學資源中心、藝術中心、劇場、專科教室、行政中心等多樣化空間,以寬大的廊道與天台串聯,孩子可隨意探索其中。校門口的核心區空間向社區示好,表現出歡迎社區為教育貢獻力量,將社區豐富的人文歷史的學習材料納入,也將學校的資源提供社區參與,也許也能在這裡產生出不少驚奇與創意也說不定。這樣的空間佈局,再加上水與綠的自然學習環境經營,是希望孩子能在學校環境裡多學習到文化、生活、社群、自然知識與感受,難怪建築師一直認為:學校其實是一座大型教具,學生生活在其中。

簡潔有效率的大學校規劃,但由於南光國小在埔里屬三大悠久歷史學校,學校所在的杷城社區也是埔里開墾起始的老社區,學校也積極考量文化性、地方性特色、族群、地方人文以及遠處山景,企圖融入學校風貌中。在學校的入口後,一個適合孩子遊戲學習、以迴廊圍繞的廣場,佈置展示室與校史室,讓家長等候孩子放學的同時接觸學校訊息、孩子的創作成果、以及社區與學校發生的互動,周邊再設置造型不同的美術教室、福利社、保健室、音樂教室、表演廣場等空間,彷彿迎接社區中特別集中的藝術工作者的參與,形成一個讓孩子與社區喜愛的藝術廣場,與以年段區分各自圍塑中庭的一般與專科教室群,共同表現出埔里藝術小鎮中的藝術小鎮。

 

國中青少年羞澀、感性、喜歡夢想、充滿期待的特質,在空間規劃上也被考量,期望能滿足青少年發展的多元性向。

在歷史文化的社區學校,也期望利用科技,使學校的學習功能全面現代化、資訊化。在校史室的屋頂架設了一座由太陽能發電的藝術燈具,讓孩子對科技好奇並能產生想像與創意。

宏仁國中在核心老師團隊共同思考下,產生不同以往的教育願景。宏仁國中的學生比起鎮內其他兩所中學的學生性向較為多元,青少年羞澀、感性、喜歡夢想、善於期待的特性是教學必須理解的關鍵,於是他們將學習環境定位成「多元的、人文的適性教育」、「多角落學習院落與多樣的戶外活動空間」作為重建主軸。

在學校空間的佈局,他們反對容易管理的口字型校園配置,共同研究出感受輕鬆與分區合作的生活管教方式,來考慮新校園空間,使宏仁變成處處都是學習角落。以幾個建築群分散配置共同圍塑中庭,搭配圖書館、音樂教室、化學的、生物的教室、家政、工藝、童軍、老師室、多功能社團空間等等各種特性的空間,創造許多適合不同教育想像衍生出的教學角落,許多不期而遇、生活學習的空間,時時會發生生活學習的故事,老師們自稱是勾勒舞台雛形的創作者。

甚至也有可以戶外烹飪以及在花架下悠閒坐處的福利社,如果國家持續給予充足的二期經費,他們對戶外空間期望更多,他們希望有戶外藝廊、林間教室、水生生態區與人工溪道、學校特色的榕園教學區、步道廊亭、原野與山訓場、露營區等多樣的戶外活動空間。

能滿足青少年發展的多元性向的基本教學想法,主導著重建規劃的成形,這是老師們本著開放態度與學生長期相處而生,這麼多的不同性質的空間卻都有認養的老師決心要照顧,就連放學後原本流浪街頭的學生,所需的生活學習的多功能開放空間,都有老師願意犧牲休息時間來與陪學生一同成長,宏仁國中的未來真的令人期待。

身處田野間的水尾國小,有關大自然及生活環境的相關議題,緊密結合在學習過程中。

參與式施工的準備

規劃設計完成後,接著是緊湊的施工階段。期望在建築物逐漸成形的過程,讓大家獲得大災難後,堅忍勇敢面對而有成就的喜悅與學習經驗,社區、學校和孩子們能參與整體重建,原本就是我們在這次教育重建的計劃中最大的願望,有這種願望是因為我們不希望孩子有災難後憑空獲得一份大禮物的不實感受,而與現實脫落,將來面對困境時有逃避的心態,並且好的設計理念需要參與者共同再參與以及再詮釋,來豐富整體空間的生命意義,使環境能伴隨成長過程連結生活與環境互動的完整感受。

於是,除了積極檢討最後設計圖、向教育部爭取由原建築師監造以確保品質與整體重建理念,同時集合大家的意見,期望學校能將此重建的機會,結合教學過程,配合社區人士與營造廠的經驗與知識,提供給孩子難得的學習經驗。並請建築師將參與式施工部分編進重建工程中。現階段的工作是協助學校與營造廠,在施工過程中做好參與式施工活動的協調與安全措施,並與學校一同走過整個重建過程。

學校的參與式施工計劃也因學校特性不同而有差別,有的學校計劃將重建過程編入教學計劃,以小記者的方式紀錄重建過程,也將紀錄的成果包含影帶呈現給全校其他學生;有的學校將對新建的校園施設陶版、拼貼、賦有特色的班級識別標誌、與孩子一同經營水生生態園,用雙手親身觸摸,看著期待著學校的成長;有的學校計劃邀集因地震逝去的學生家長們以及班上同學,在校園一角安置地震的記憶懷想,讓生命的價值延續。

學校的努力,將給予孩子一生最好的教育,也啟蒙著孩子們災後的人生歷程。也由於學校、建築師、家長、社區、專業團隊、政府與捐款單位的協力合作,讓此「創造性校園重建計劃」展現出災後重建的新樣貌,在921災後重建史上,立下一重要指標,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屬於孩子和社區「有希望」的未來!

(200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