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飄香的華麗山村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社區

撰文/吳適意  攝影/彭雲祺

 

   儘管是輕颱過境的不穩定氣候,假日的華山依然駛進一輛輛的巴士和房車,撐著傘的遊客絲毫不減遊興。

   座落於山谷懷抱中的古坑鄉華山村,原本是處沒沒無聞的傳統農村聚落,地震後卻搖身一變,成為每到假日就車水馬龍的觀光勝地。

 

遊子返鄉打造理想家園

   大約十多年前,離鄉背井的吳永堃和蔡顯勇都因著對故鄉的依戀,而紛紛從繁華的都會回到華山,「既然回來了,我希望將華山打造成一個有尊嚴、輕鬆、快樂的生活環境。」吳永堃這樣描述心中的理想社區。

   當時一群有志一同的年輕人便常常聚在一起,共同討論社區事務、進行社區資源調查,也促成了九二一地震後「大湖底文化工作站」的成立,即時投入山區救災、心靈重建、房屋重建、地方文化保存等工作;其中,吳永堃、蔡顯勇和邱遵隆還被比喻為推動社區發展的「華山三劍客」,為華山的再生之路奠下礎石。

景色秀麗的華山,素有雲林縣後花園之稱,地震後成了著名的咖啡之鄉。

   以文化興鄉的古坑鄉長謝淑亞,認為每個村莊就像一顆珍珠,希望透過公部門穿針引線,將古坑鄉二十個村莊串連起來,讓古坑鄉發光發亮;她以打造華山成為雲林縣的陽明山為理想,正好與華山這一群有心的在地青年凝結成一股社區營造的力量,讓華山成為古坑鄉率先發光發亮的一顆珍珠。

   剛回鄉的吳永堃默默觀察故鄉,要在保守的村莊裡找到切入點不是容易的事,吳永堃首先從教育切入,擔任村內小學的家長會長。直到九二一地震、土石流接連發生,看到自己的故鄉面臨很大的危機,「再沒有人跳出來做事,華山就完了!」吳永堃描述當時自己義無反顧的心情,為了全力以赴,從事外燴的吳永堃甚至放下了自己的事業,全心投入社區工作。二○○○年七月,華山社區發展協會正式成立,由吳永堃擔任理事長,邱遵隆擔任總幹事。

 

從土石流災區變身示範區

   九二一大地震對古坑鄉草嶺地區造成嚴重災情,也使得整個古坑鄉陷入「災區」的愁雲慘霧之中,不過,當時華山社區的災情並不算太嚴重,全村十餘戶房屋受損外,無其他傷亡。然而,地動山搖以後造成的土石鬆動才是華山社區的夢魘。

   地震後的數次豪雨、颱風,大量的土石順著溪流沖刷而下,沖斷華山溪、科角溪多處橋樑,更沖毀民宅,一次次重創華山,土石流的威脅讓全村居民過著驚恐不安的生活。

走過土石流的惡夢,華山社區土石流的整治成果已經成了水土保持局示範區。層層防砂壩組成的十層黃金瀑布,紀錄了全村協力的重建成果。

    接二連三的土石流災情,讓吳永堃愁眉不展,重建工作已經千頭萬緒,又要擔心土石流隨時會來,束手無策的吳永堃每天晚上輾轉難眠,甚至因此患上了憂鬱症;他抱病前往嘉義基督教醫院看醫生,「醫生開給我一個處方,告訴我去找『陳錦煌』。」原本當真以為「陳錦煌」是藥方的吳永堃,還問醫生服用後有無後遺症,經醫生解釋後才知道原來是指那時還在新港當醫生師,在二OOO年新政府組閣,擔任政務委員的陳錦煌。

  「後來我去新港找陳醫師,他告訴我一些社區運作的方法,還有遇到什麼問題應該找什麼單位。」有了前輩的指點,加上土石流整治工程開始進行,投入一連串忙碌的社區工作,讓吳永堃的憂鬱症自然痊癒,他笑說:「每天都做得很累,回家倒頭就睡,根本沒時間失眠了!」

   在水保局的資源挹注下,華山村的土石流整治採用「雇工購料」的方式,由鄉公所採購材料,招募當地村民加入施工行列。村民爬到山頂做源頭整治工程,加上中游的「石砌河溝」和下游的「攔砂壩」、「石砌重力壩」等生態工法並用,華山的土石流整治成果不但讓村民擺脫土石流的威脅,還被政府列為土石流防治教學示範區。

   昔日悲情的土石流,如今卻化為華山美麗的一景,不論是華山溪層層防砂壩組成的十層黃金瀑布,或是文學步道旁由生態工法重造的溪流、烙上文學作品的土石流大岩塊,都見證著華山的重生。

溪畔浪漫的文學步道成為社區新興的休閒景觀。

造雞窩運動

   華山幽靜的山林從以前就一直受到登山健行客的喜愛,然而村民對於前來運動的外來遊客卻抱持負面態度,「一大早大聲喧嘩、擊掌、吶喊、丟垃圾…,『生雞蛋無,放雞屎有』。」

   反向思考的吳永堃告訴村民:「遊客來到華山沒有下蛋,是因為我們沒有雞窩」他因此提出了「造雞窩運動」,「讓遊客來了不只能下蛋,還要下金雞蛋!」

   有了造雞窩的共識,村民們熱烈討論著可以做哪些生意,有人說要賣土雞,有人說要賣冰…,卻遭到吳永堃反駁:「這些東西只要有錢到處都可以買到,我們要賣的是別的地方買不到的青山綠水、新鮮空氣和鄉下人的古意!」

   另一方面,社區裡的有心人士也開始思考產業轉型的問題,大家常常聚集在一起討論要如何重建華山的經濟命脈。在無數次的討論激盪下,眾人意外發現華山的咖啡歷史。原來早在日治時代,因為古坑鄉地理環境、氣候適合咖啡樹生長,因此日人引進咖啡樹種,在古坑荷苞山開闢了大面積的咖啡園,當時所收成的咖啡豆幾乎全數運回日本,供日本天皇與貴族飲用;戰後,由於台灣人飲用咖啡的風氣尚未普及,加上工資昂貴等因素,咖啡樹逐漸被其他的經濟樹種取代,台灣咖啡產業也漸趨沒落。

目不暇給的招牌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循香進入台灣咖啡的故鄉。

   以「台灣咖啡的故鄉」為創意出發點,華山開始嘗試轉型為休閒觀光產業,除了輔導村民開設庭園咖啡廳,社區發展協會也陸續開辦咖啡班、烹飪班和導覽解說班,並結合歷史、人文、生態、土石流整治示範區、步道、特產,還有社區內仍保存的傳統造紙、打石技藝等等各種社區資源,大力推展觀光旅遊。

   為了因應產業發展,華山休閒產業聯盟應運而生,由蔡顯勇擔任理事長,與社區發展協會分工合作,聯手推動華山的休閒產業。相鄰的桂林村和華南村受到華山村蓬勃發展的影響,也跟著動起來,加入這股潮流之中,使得匯聚的力量更強大,如今廣義的大華山地區指的即是華山、華南、桂林三村。

   造雞窩運動成功地在大華山地區造了一個大雞窩,不到二十三平方公里的面積中,如今已經錯落著八十多家庭園咖啡廳和民宿業者,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循香而來。

 

台灣咖啡奇蹟

   二OO三年十月在古坑舉辦的第一屆台灣咖啡節活動,一登場即造成全台大轟動,「台灣有咖啡?!」大家帶著驚訝與疑惑想要來一探究竟,「古坑台灣咖啡」的名號成功烙印在台灣人心裡。為期一個月的活動,公部門投入三百五十萬元的經費,據估計約創造出二億元的經濟效益。

短短幾年內,居民開發出令人驚豔的各式咖啡副產品,為社區帶來無限商機。
地震後華山社區從原本沒落的咖啡產業再創新生機。

   二OO四年擴大舉辦第二屆台灣咖啡節活動,結合古坑的劍湖山樂園合辦,吸引了三百萬人次的遊客前來古坑。因為咖啡節瘦了八公斤的蔡顯勇推估:「活動期間,在整個古坑鄉大約有十二億的交易金額!」

   華山所營造出來的台灣咖啡風潮,在咖啡節後依然持續延燒,不只到華山的遊客增加,投入咖啡廳經營的業者也愈來愈多,在外來者、在地人、回流人口的投資下,一座座各具風格的咖啡廳陸續進駐山頭,「每到假日,從山下到山上一路塞車,原本十分鐘的車程得花四、五十分鐘才到得了!」到華山喝咖啡成了新興休閒活動,而開咖啡廳也成了山中時髦的行業。

 

把大餅做大,分給更多人吃

   在台灣咖啡節的推波助瀾下,大華山地區發展的速度幾乎可用「迅雷不及掩耳」形容,連推動者都有點出乎意料之外,不過幸好在推動過程中,社區發展協會和產業聯盟便一再灌輸業者永續經營的觀念,如告訴他們削價競爭會導致什麼後果,教他們一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咖啡凝聚了華山居民對故鄉的共識,也賦予社區新的面貌。

   蔡顯勇表示,產業聯盟也鼓勵業者「勇敢把顧客往別家推」;這樣的概念即和吳永堃的「大餅論」相同,吳永堃認為,不要怕別人跟你搶食這塊大餅,應該思考如何把這塊大餅變大,讓更多人可以一起來吃。吳永堃表示,目前業者也大概都有這種「生命共同體」的共識,儘管走的是自由市場競爭的機制,但不至於有惡性競爭的情形發生。

   華山二OO五年的遊客人潮已經稍微降下來,站在產業聯盟輔導的角色,蔡顯勇深知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命週期,「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拉長高峰期,然後減緩下坡的速度。」吳永堃則將這個情形視為社區沈澱思考的好時機,因為大華山地區迅速繁榮所衍生的問題,正逐漸冒出來,包括交通、廚餘、污水、垃圾、攤販、治安等等,這些也是目前社區發展協會新任理事長陳茂建上任後積極處理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投注與努力,距離對家鄉的想像與期待還有多遠?吳永堃側頭想了一下:「理想差不多達成八成了吧!」這一路走來,讓他看見了以前看不到的視野,「人生不再只是賺錢而已!」

   「我為什麼回來?因為這是我的土地,我的家。」赤腳行走於河畔的蔡顯勇,用他的肌膚觸貼土地,一步一腳印踏實地走過曾被土石流淹沒的田園。

   就像每個發光發熱社區的背後,都蘊藏著對理想家園的期待與安身立命的夢想,華山因著這一群敢作夢、敢追求的子民,而發光發熱。

 

本文節錄自《地動的花蕊》一書/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4年出版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