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插電石雕創作營成果發表

    鏗、鏗、鏗,清脆的鑿石聲在山林間響起, 4/7在埔里紙教堂舉辦的「不插電石雕創作營」成果發表記者會,展現藝術創作的韌性之美。
   「不插電石雕創作營」最早於2022年由一群愛好創作的藝術家自主發起,今年邁入第三屆,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南投縣醉石創藝協會共同策劃主辦,作為2024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的重要暖身活動。
    參與的30多位成員,改變平時使用電動機具的創作習慣,改以傳統手工工具的鐵鎚、鑿子進行創作,回歸原始與單純,以不插電的形式展現藝術對自然與生態的尊重,呼應著「2024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韌性亞洲」所追求的環境永續的思潮。

    為與國際接軌,今年石雕營特別邀請了國際雕塑創作營聯盟(ISSA)發起人及主席劉洋、日本的久保健史、新加坡的林序毅三位知名藝術家參與,台灣則有許慶福、張書瑋、張家銘、曾俊豪等藝術家,還有來自部落、新加坡、澳門、香港的學生成員,一起進行低碳創作。

    4/7成果發表會上,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廖嘉展董事長表示,這樣的模式將是世界的潮流,「不只是環保、低碳的實踐,過程中人與石頭的碰撞,更是藝術韌性的展現;欣見國際創作者的參與,讓更多友誼與交流在這裡發生,也讓這樣的理念更廣為流傳。」
  醉石創藝協會創會理事長許慶福則分享:「透過手工創作的舒緩過程,藝術家可以享受慢慢琢磨的樂趣,屏除了電機器具的噪音粉塵,能更沉浸在自然環境中,過程非常療癒。」  
    來自黑龍江哈爾濱、跑遍世界各地創作的劉洋老師,第一次參與這種綠色環保的創作行動,他認為:「重點不在作品的完成度,而是過程中的內涵與啟發,這是具有社會性、具有責任感的模式。」他一邊體會手作的魅力,一邊指導年輕創作者,展現傳承的意涵。
    來自日本的久保健史老師,過去沒有用過鑿子、鐵鎚創作,首次體驗讓他感到新奇。尤其從日本神戶移築來台的紙教堂,恰好由他最喜歡的建築師坂茂所設計,他覺得自己的作品可以放在這裡與紙教堂對話,既開心又充滿緣份。
    新加坡的林序毅老師則沉醉在集體敲打石頭的聲音節奏中,「少了電動機器的干擾,可以聽到自然的音律,完成什麼作品已不重要,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圓滿。」
    來自澳門的台藝大學生陳靜薰,從老師們靈活的變動與設計巧思獲得很多啟發,「我對石雕的態度,對樸素藝術的創作,都有新的感受,這是課堂以外的珍貴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還有一座形似台灣的大型石雕作品「韌性之石」,歷經前幾日0403花蓮大地震仍屹立不搖,經由藝術家們集體創作、刻上不同的圖騰,象徵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共榮的意象,也詮釋了2024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韌性亞洲」的精神。

  不插電石雕營建構新的藝術對話模式,呈顯文化與藝術的韌性,讓淨零減碳的藝術行動融入生活,期待未來可以延續,讓更多人參與。

#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韌性亞洲 #埔里交陪 #環境韌性 #經濟韌性 #社會文化韌性 #社創嘉年華 #韌性故事 #減塑工作坊 #不插電石雕營 #韌社區小旅行 #國際交流 #永續發展

#APSIS #ResilienceAsia #summit #SDGs #es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