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聖地之城 南投縣仁愛鄉瑞岩部落

撰文/林琮盛  攝影/彭雲祺

 

   過霧社,環山攀升三公里半,進入力行產業道路。這條產業道路貫穿仁愛鄉發祥、力行二村,是其間七個部落,合計約三千多人,六百多戶人家的對外交通動脈。然而每當颱風雨季橫掃過後,便「常態性」地柔腸寸斷。

   其實,若是天晴時節來到這裡,上有清澈藍天、下有蜿蜒細川,山道間層層綠樹濃濃淡淡地貼著,不時竄出幾聲從耳際囀起的鳥鳴;而隸屬於發祥村,因為九二一地震產生遷村議題而備受矚目的瑞岩部落,則被山谷穩穩托著。有人形容這裡是「空中之城」,也有人說她是「雲與霧的故鄉」,但是當地人更驕傲的說:這裡是泰雅族人的發祥地。

 

重返聖地賓沙布甘

   相傳,數百年前,白狗大山裡有一大片翠綠的溪谷,在海拔一千多公尺的溪床上,矗立一塊高約五公尺、寬八公尺的灰褐色巨岩,這就是傳說中的聖岩。而泰雅族的祖先就是從裂開的聖岩中誕生的。 

   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六日,我隨著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集體到「發祥地——賓沙布甘(pinsbkan)」朝聖的隊伍,來到這個座落於北港溪上游的泰雅族部落。 

力行產業道路,貫穿仁愛鄉發祥、力行二村,其間有七個部落,合計約三千多人,六百多戶人家都以此為對外交通動脈。然而每當颱風過後,便「常態性」地柔腸寸斷,影響民生、經濟甚鉅。
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六日,重返聖地賓沙布甘的朝聖隊伍在長老的祝禱下,從發祥國小的操場誓師出發,部落族人扶老攜幼夾道歡送,勇士們為解開埋藏數十年的聖地之謎邁出歷史性的一步。(攝影/顏新珠)

家住移動的家園

   據統計,瑞岩部落在地震時有八戶全倒、十五戶半倒的災損,雖然村民家中處處可見地震留下的裂痕,居民起初並不以為意。但是前來勘災的成功大學防災中心經過地質鑽探發現,位於山頂平台的部落已經邊坡剝落、地盤傾斜,有地層滑動的可能,因此被列入「不適合繼續居住,建議遷村」的名單。

   遷村之議初起,雖然正反兩邊的意見彼此交戰,但政府也很快釋放出各種補助方案與勾勒遷村後的榮景。族人深知,就現實面而言,瑞岩部落本身因位處邊波平台,面積只有一點二公頃,已無建地擴大的可能;若能透過公部門的重新規劃,找到適當的地點重建,應可獲得較大的居住空間。因此同意遷村的意見越趨一致,終於達成共識。

   「遷,還是不遷,只是爭議的開始,」瑞岩部落遷村推動委員會現任主委高明德說,而後要面對的實際工作才是叫人頭痛。「怎麼遷?土地在哪裡?資金怎麼籌?誰來蓋房子?當時一切都還沒著落。」

 

迎接遷村挑戰

   首先面對的是遷村土地問題。居民投票表決,選出位於白狗南山下,距離舊部落一點多公里,面積有九點七公頃的狗鬧(Gonaw)平台上。巧合的是,百年前的日治初期,發祥部落的族人就是從這裡遷到瑞岩去的。如今又要遷回祖先過去的定居處,意義非凡。

截圖 2021-06-20 下午9.54.35
瑞岩部落位於山谷間的平台上,雖然此次震災表面災損不大,但卻因為被鑑定有地層滑動之潛在危險,而面臨遷村的命運。

   為了徵收這片農地,除了花費五千多萬的購地補償費,更得協調高達六十三筆土地所有權人的產權轉移與完成變更建地的手續。

   然而,究竟要居民自己重建,還是交由仁愛鄉公所統一發包集體重建產生爭議。鄉公所以遷村工程牽涉上億元經費,也與繁複的相關公共工程有關,實非當地居民可以各家獨立完成為由,說服居民交由鄉公所統一辦理。

   依照鄉公所得標的建築師規劃設計,日後在這塊基地上,先行開發四點九公頃,將矗立著一百三十九棟新屋;且有完善的社區道路、排水溝、派出所、活動中心、村辦公處、衛生室、廢棄物處理場等公共設施;至於發祥國小則由教育部補助五千多萬在遷村地重建。

   對於新屋的蓋法,居民決定要蓋每層十八坪的三層樓房舍,這使得每戶的重建費用大幅升高。同時也推翻「以地易地」的規劃,決定自行負擔六萬元購地成本,而保留舊部落的房舍所有權。

   瑞岩的家屋重建工程,以每坪造價四萬三千五百元標出。但以此計算,每戶的造價直逼兩百四十萬。

   九二一重建基金會長期協助瑞岩部落遷村事宜的專員蔡培慧指出,雖然遷村戶每戶可獲至少七十五萬至一百萬元的補助款,但是這相差近依百萬的資金缺口,居民可以承擔嗎?

面積僅有一點二公頃的瑞岩部落,擠著一百四十戶。
截圖 2021-06-20 下午9.54.54
整完地的瑞岩遷村新址,曾經是發祥部落的舊家園;日治初期,當地族人被集體遷至瑞岩,如今又在地震之後將遷回老家,族人莫不覺得意義非凡。

由期待到心灰意冷

   果真,大部分收入處於貧窮線的瑞岩居民,能獲得貸款的人寥寥無幾。

   加上,二OO二年二月公共工程發包,因整地、道路與擋土牆、排水溝工程分交不同包商施工,彼此牽制掣肘,拖了一年多才勉強完工。

   隔年七月家屋工程發包時,包商又發現基地的坡度落差太大,加上許多土方未清除,無法施工。等到協調包商願意進場時,又遇七二水災與艾利颱風,力行產業道路柔腸寸斷,通往新部落基地的橋樑崩塌,重型機具、建材根本進不去,施工更不可能。

   家屋重建工程延宕一年多,鋼筋價格也隨國際市場而飆漲,包商重新評估,每坪造價需提升到五萬多元方可承建,否則不予履約。現正進入司法程序中。

   而二OO四年十一月,爆發仁愛鄉長卓文華涉嫌多起工程弊案,遭收押禁見,再度讓瑞岩遷村案停擺。

   全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一起遷村計畫,就在這多重問題連續爆發之後,成為一個爛攤子。而居民也在這震後五年的漫長等待中,對於新部落的未來,由期待變為心灰意冷。

瑞岩新部落將有社區道路、排水溝、派出所、活動中心、村辦公處、衛生室、廢棄物處理場等公共設施,生活機能較之舊部落完善,目前已經整地完成,公設還在施工中。惟家屋重建工程,尚缺臨門一腳。

重新佈局搶救瑞岩

   對於瑞岩遷村案一直扮演重要推手的九二一重建基金會,在執行長謝志誠教授上台後,把經費的八成投入住宅重建上。「擁有一個家,在政府觀點來看是屬於財產權,但是我們認為這是基本人權」;謝執行長指出,為了協助複雜的集體住宅重建,必須從人民的角度出發,為他們排除各種行政作業流程的困難與整合相關單位的意見,才能有所結果。

   去年,七二水災過後,謝執行長重新啟動協助機制,檢討解套方案。

   首先說服居民評估自己的經濟能力,改為建造小坪數的房子,以降低建造經費。

   其次,為了減少各單位的補助款收集進度不一而造成的困擾,九二一重建基金會先行代墊一億多的工程款,以利整體工程的進行,並提出不再透過公部門來執行招標,而是讓瑞岩部落的居民自己做主人,擔任評審,投票表決由哪家廠商得標。

   謝執行長說,「我們就像是廚師一樣,把這些菜準備好,炒出來,讓居民隨自己的口味挑著吃。但是如果我們以為只要告訴他們食材在哪裡,居民就能夠自己去買、自己找齊鍋碗瓢盆、再自行協商好要炒什麼菜,最後能夠毫無困難的把菜炒出來,還讓大家都吃得沒有話說,真的是過於理想性的思考。」

   九二一重建基金會這樣一連串彈性而務實的作法,終於讓瑞岩遷村案,起死回生。

   二OO五年八月二十四日上午,這是瑞岩居民要自己決定由哪家廠商來幫他們蓋新家的投標日。然而眼看著送標截止時間越來越逼近,仍沒有看見投標廠商的蹤影。大家聚著談起這五年來等待新家重建完成的五味雜陳心情,直到十一點半一到,確定今天沒有廠商來送標單,所以,流標了。

   其實很多人內心也都有預感,「力行產業道路這種隨時會坍方的路況,誰敢來標這工程,風險都很大!」而一些重機械的工程機具和各種原物料,如果不能在明確的條件下送進部落來,哪能如期完工?

   雖然大家對於流標感到有些失望,但是很快的又打起精神和謝執行長重新討論起如何吸引更多優良廠商來投標。「沒關係,反正都等五年了,也不差這一兩個月嘛!」有人樂觀的說。「對啊,對啊,吃飽了飯,再來拼啦!」

瑞岩部落的「最高學府」發祥國小,在地震之後拆除,操場成為一片停車場。學生們在組合屋教室度過三、四年,也在這裡傳承泰雅文化。
二OO四年年底,發祥國小重建完成;這不僅是南投縣最後一所重建完成的學校,也因建築設計深具特色,功能齊全,備受好評。

通往祖靈的聖地

   林德川牧師感嘆,瑞岩部落特享的「泰雅族發祥地」光環,卻未受政府重視,任其荒廢,殊為遺憾。執著推動文化復育的他,念念不忘祖先的gaga(泰雅祖訓),希望同時保有新舊部落的歷史,也藉由重新發揚聖岩的文化地位,將這裡變為泰雅族文化的根源:「如果我們族人都願意遵守gaga,用祖先訓誨的方式生活,讓這裡成為其他泰雅族人前來尋根或文化學習的聖地。此時,既可保存泰雅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可將此精髓變為供族人回來重新學習泰雅文化的地點,也會帶來住宿、餐飲、文化旅遊等經濟效益。」

   但是林牧師也了解,要讓各自為生活打拼的族人願意共識地走這條路,真的不容易。  但是在這不容易中,還是有可能;如同遷村,只要透過開創性的努力,就會再造生機。

   在這通往聖地之城,我相信,瑞岩人從震災的劫難中,歷經磨鍊;也從磨練中,正在學習祖先的智慧與包容更多不同意見,開創新的未來。

截圖 2021-06-20 下午9.56.58
發祥國小新校園到處可見泰雅族的文化元素,瑞岩部落能否再造聖地之城,考驗著這群擁有特殊光環的泰雅子民們!

本文節錄自《地動的花蕊》一書/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4年出版

Leave A Comment